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 > 第二节 传统经济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第2页)

第二节 传统经济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第2页)

(2)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3)假定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也就是说增加某商品同样多的资本和劳动使用量,将会使该产品产量以相同比例增加,规模经济不存在。

(5)假定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尽管是自由贸易,两国仍然继续生产两种产品。

(6)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即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在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是完全的,即市场上没人能够购买或出售大量商品或生产要素而影响市场价格。

(7)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够自由转移的,也就是说在一国内部,劳动和资本能够自由地从某些低收入地区、行业流向高收入地区、行业,直至各地区、各行业的同种要素报酬相同,这种流动才会停止。而在国际间,却缺乏这种流动性。

(8)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在以上概念和假设的基础上,要素禀赋论是指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可以简单地认为,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要素禀赋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

要素禀赋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两国之间商品与商品价格的差异,还可以说明两国之间商品与服务甚至服务与服务之间价格的相对差异。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服务的成本取决于所需的要素的密集程度和要素的价格。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价格相对较低,在劳动力稀缺的国家价格相对较高;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在资本丰富的国家价格相对较低,而在资本贫乏的国家价格相对较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表现为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服务,通过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服务和进口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服务进而从中受益。发达国家的资本禀赋比较丰裕,资本密集型服务的相对价格要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禀赋相对丰裕,劳动密集型服务的价格相对较低。比如发达国家在金融、电信等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上拥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饮食、加工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三)要素禀赋论指导服务贸易存在的困难

要素禀赋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服务贸易领域中的一些现象,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依然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但是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它有以下不足。

1。忽视了要素的移动性和短暂性这一重要特点

服务的构成要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移动性和短暂性。有很多服务属于资本密集型的,比如工程咨询、信息处理等。而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研究和开发获得的,所以由于人力资本要素所引起的比较优势完全取决于国家提供的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等基础设施的能力。还有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可以自由流动的人体现出来的,这些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流动到哪个国家,可能就把相关的比较优势带到哪个国家。另外,当其他国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达到相同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时,本国高新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很快就会失去。

2。忽视了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

由于知识、技术在服务的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甚至可以说技术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技术、管理、知识是现代服务生产与销售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知识密集型服务推动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转移。传统的要素禀赋论中的要素仅指劳动力和资本,并没有把诸如技术、政府管制、竞争策略、人力资源等要素包括进去,而后面这些同样也是服务生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同样应该被看作是构成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

3。忽视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特殊要素的作用

很多服务如金融、咨询和电信服务等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使用的要素,于是会有两个阶段的生产函数,一是服务生产函数。二是投入使用的商品生产函数。不过,这两个生产阶段所投入的要素是不同的。专业服务相互之间差别大且往往难以替代,这些服务的生产所投入的要素大多是具体并且特殊的,而传统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中投入的要素是同质且可以替代的。

4。忽视了生产要素在贸易过程中移动的频繁性

服务贸易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要素的移动。不管是过境交付、商业存在还是消费或人员的移动,都会涉及劳动力、资本或者信息的一项或多项移动。要素的过境移动通常成为服务贸易实现的必要条件。和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的生产要素移动会频繁得多,这是要素禀赋论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忽视了需求要素的作用

要素禀赋论仅从供给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但是当可贸易服务的生产函数和要素投入结合起来时,服务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需求因素而不是生产成本。服务种类、信息成本、运输成本、消费环境、消费者收入偏好等因素都是构成服务贸易的条件。国际服务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在用重要因素体现服务的生产函数时,必须把需求因素考虑进去,要重视服务贸易的流向、相关的市场结构以及需求特征,而不能仅仅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去探讨服务贸易的优势。

由于以上原因,传统的要素禀赋论不能够完全解释服务贸易,但其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肯定。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及总统经济顾问JamesR。Lee和DavidWalters指出:“和增加一定的货物(商品)一样,许多国家正在增加特殊服务贸易。这些变化起因于自己的国家要素优势,如挪威50%的服务贸易收入来自船运,因为濒临海洋;墨西哥近23服务贸易收入来自旅游,因为它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资本的充足和电信业的优势可帮助解释许多发达工业国在金融贸易中的优势。”萨皮尔和卢茨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有形资本禀赋充裕的国家在运输服务业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保险和其他私人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欣德利和史密斯认为从纯理论角度看,应用国际经济的标准模型分析服务的贸易与投资并没有很大困难,服务贸易研究的困难是测量和统计而不是理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服务与商品有着不可忽略的显著差别,但是比较优势论强有力的逻辑可以超越这些差别。

阅读链接

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

进入21世纪,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均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迅猛转变,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竞争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专家们认为,当前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正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现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不仅吸引了大量就业,而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是“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专家们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优势,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同时,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亿,固网、广电网及移动用户居世界第一,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为此,科技部部署启动了“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行动的目标是突破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与模式,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规范体系;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引领和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为保障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的顺利实施,科技部联合相关部委和地方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协调。“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前期工作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资料来源:金振蓉,《现代服务贸易成为国际竞争焦点》,《光明日报》2006年7月25日,第1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