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也很关键,小组长或成员将走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评议。展示过程中,老师在一旁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适当点拨、引导,针对各个小组都未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会专门讲解。
课改的持续推进,对学校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在八十中学,校长袁闽湘也要给学生上物理课。“全部围着教学转,教学资源向课堂倾斜,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小学没有家庭作业,倒逼课堂优质高效
上学不用做家庭作业,竞选班干要展示才艺……这一切,似乎有些离经叛道。但在颐和实验小学,却是平常事。
2007年,李兴球走马上任颐和实验小学校长。在基础教育界摸爬滚打、走南闯北数十年的老李,开始酝酿新课改。
“实话跟你说,我们的课改是逼出来的。学校是2007年才开始招生的民办学校,周边公办、民办优质学校环绕,如果办得不好,没有特色,根本没有生源,学校生存不下去。”李兴球说。
此言非虚。首年招生,李兴球才招到23个学生,分到5个班,最少的班3个人,最多的班8个人。23名学生,其中有不少学生是被其他学校劝退的“问题学生”。
搞课改,李兴球第一板斧砍向了家庭作业。“回想一下,我读书的时候,很少有家庭作业。现在家长、老师都担心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作业越来越多,大搞题海战术,提倡熟能生巧,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学习的关键在于知识点的掌握。”
不过,没有家庭作业,不等于一点作业也没有。学校做出硬性规定,语数外三科的作业必须保证学生能在一小时内完成,严格控制作业量。李兴球说,作业减量倒逼课堂的优质高效。
在集贤小学和黄边小学,学校极其注重家长对课改的参与,力争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一位家长表示:“孩子成绩好,作为父母我们固然开心,但我觉得不能以成绩好与差来评价一个小孩。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小孩的胆量与自信太重要了,新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合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能力更优于分数。”
记者手记:逼出来的白云课改
5年前,你很少听到过广州教育界谈论白云教育。不过,最近两三年谈白云教育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是真的在搞课改!”
与广州市市属老八区相比,白云区教育条件恰恰是相对较差的,教育基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更为突出。不过,只要有改革的魄力,劣势也可能转化成优势。掌握优质生源、优质教学资源、丰厚社会资源的名校,往往不愿意改。为何?改革就会有风险,谁都不愿冒这个险。
今年3月,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专程到白云区调研课改。在他看来,白云课改模式有三点难能可贵:一是行政主导,白云区域课改是广东省第一个以行政力量推进区域改革的;二是突出课堂,教改是综合性的,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课堂;三是多元推进,不局限于单一模式,而是一校一品,百花齐放。
白云区教育局局长唐文贵说,“本真教育、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强调互助合作,采取情景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我们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人担心一搞课改,学生成绩就会掉下来。但我不相信,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小孩,居然考不出一个好的成绩。”唐文贵说。
白云区刚推动课改时,不少校长担心推不动。而今,反倒是不搞课改的校长脸上无光。而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白云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成绩在2007年低于市平均分12分的基础上,2008年、2009年逐渐缩小与市平均分的差距,2010年超过市平均分1分,2011年超过10。45分,今年超过16。81分,实现了3年三级跳,逐步确立了区域优势。
2013年6月19日,广州市第八十中学举行了“扬帆远航感恩母校,共享荣光开拓未来——2013届高三毕业典礼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揭牌仪式”活动。肇庆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胡海建是督导验收组专家组成员,他说:“八十中获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收到了改革红利。”在这次毕业典礼上,谈到过去3年的校园生活,八十中的毕业生小张颇多感触:“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学校的课堂改革,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自信,敢于自由表达。”
随着集团化办学步子的推进,八十中的“生态课堂”在三个校区所有年级“全面推进”,所有教师“全员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程管理”,这样的“三全”课改特色在三个校区的呈现样态又各有不同:小学部(集贤小学)是“小主人生态体验”课堂,初中部(景泰中学)是“生态互助”课堂,高中部是“生态自主”课堂。如今,八十中已成为南方地区实施课改的先锋学校,“生态课堂”模式被列入广州市课堂教学五大新模式、全国高效课堂新九大范式。
图2-18和刘和春老师到四川武侯实验中学参加第四届课博会
一路走来,汗水与坚持同在,探索与成绩共进。历经7年多的课改,我们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荣誉与认同是外在的,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来说,课堂教学改革带给我们的更多更多:
统一了思想认识,有效凝聚了人心。经过改革,教师基本上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通过坐下来学、请专家讲、走出去看,全校教师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通过组织讨论交流、学科研讨,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提高了信心。
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课程理念。教师转变了陈旧的教育观,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们通过学习、培训与实践,建立了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等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时,建立了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让学生建立问题性知识的课程理念。
推动了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学科组和备课组的作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把学科组和备课组建设成了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学团体。各科教师在学科组和备课组中通过集体研讨、相互听课、总结交流等活动形式,确保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二是立足本校,培养名师、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创新拓宽了师资培训的渠道和方式,重视发挥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重视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采取了校外学习培训、校本培训、科组及备课组培训、教师个人自我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课改稳步推进过程中,学校召开了多届教育年会,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解决疑难,积累了大量的课改经验,撰写的学习反思、课例分析和论文达600多篇。
转变了教学方式,展现了课堂生机。课改带来了师生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前相比,各校区课堂教学的行为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中,验收专家在反馈意见中写道:“课堂上有动有静,学生表现大方自信,书写整洁清楚;教师课堂注重点拨引导、关注全体,加强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大胆交流、积极展示、民主平等、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活力,从而大大解放了课堂生产力。”
提升了学校影响力,辐射示范作用初显。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学校的认可,区教育局领导、教育发展中心领导、教研员多次来学校指导课改工作,外省、外市和区内的很多学校先后到学校学习交流。在交流中,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丰富、提升与发展,使学校的课改得以不断深化。二是承担学术活动。学校多次承担面向全区或学片的教育教学现场会,接待区内、省内、省外学校的参观考察;2010年12月协助《中国教师报》、白云区教育局承办第三届全国高效课堂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中,吸引了全国25个省市1700多名同行参与会议,展示了包括八十中“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在内的全国高效课堂教学十大范式的61节观摩课,得到全国同行的广泛好评。三是外派教师讲学。学校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理事单位,领导、教师经常外出讲学、上示范课,如袁闽湘校长,何淑红副校长,刘小妮副主任,刘莺、刘和春、袁安、冯美玲、郑洁丽、李永胜等老师先后到四川、云南、安徽、湖南、河南等地开讲座或上示范课,受到中国名校共同体与当地教育部门的表彰。四是承担区域培训。如今,学校已是白云区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基地,从课改的理念到课改的实践全方位对全区高中教师进行培训,成为推动区域教学改革的示范学校。
提高了教育质量,提升了办学水平。一是高考再写辉煌。2010—2011学年连续2年荣获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2010年高考本科完成广州市高考预测指标213。8%,完成率在全区4所公办骨干高中排名第一,有4个学科成绩在白云区四所公办骨干高中排名第二,有11名同学进入区各科前20名。2011年高考本科完成广州市预测指标189。68%,专A完成广州市预测指标159。1%,两项指标完成率名列白云区4所公办骨干高中之首,有4个学科成绩在白云区4所公办骨干高中排名第二。2012—2016年高考成绩年年攀升,特别是2016年,再次荣获“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二是高分通过评估。2011年11—12月,学校高分好评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和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的评估。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中验收组听了24节课,优良率达94℅。专家认为:“这样的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建立了自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时间多了,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正如胡海建院长所说,在生态自主课堂模式下,学生是课堂主体,也就是说,生态自主的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激活了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八十中的课改以“自主生态”为内核。教室里,不再是学生排排坐,教师站讲台。学生按小组划分,课桌椅并拢,围坐在一起,随时互相交流,共解疑难。没改革之前,教师要备课,写教案。改革后,教师的重点是编写“导学案”,方便学生自学。八十中的生态自主课堂以“导学案”为教学媒介,以小组为学习共同体,以星级评价为激励手段,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共同价值追求。它有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信、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有让学生自由、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构建了亦师亦友、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交流,积极展示自我,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活力,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内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拥有自信尊严。这一课堂模式改变为五个阶段,如图2-19所示。
图2-19八十中生态自主课堂的五个阶段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学生依托“导学案”,对照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我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检测学习情况。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教师对学生“导学案”完成、小测情况进行点评,引出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出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合作探究,协作交流: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观点碰撞、成果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质疑。
精讲点拨,拓展引申:教师对学生自学和讨论未解决的学习问题,围绕学习的关键点,逐层设问,通过对知识的引申、拓展,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进一步完善、迁移和提高。
梳理归纳,巩固提升: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以达到熟练和迁移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纳、整合知识,达成由表及里的目的。
今天,当你走进八十中的课堂:课桌的摆放不再是沿袭千年的学生面对老师,而是学生桌对桌,面对面;教室里除了讲台上的黑板外,后墙上还有一块更大的黑板,黑板也不再是老师的附属物,变成了学生的舞台;老师在课堂上一般只讲8分钟,其余32分钟都交给学生之间讨论,同学讲解展示、点评;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或走,谈笑风生……没有了“正襟危坐”,没有了“满堂灌”,没有了“死记硬背”,生命活力在“自主课堂”中劲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