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二主阵地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第1页)

二主阵地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第1页)

二、主阵地: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对于一所学校的工作来说,对于人才的培育来说,对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说,课堂都是主阵地。到八十中履新校长一职之前,我是一个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老教师,对于课堂这一主阵地的重要作用,我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应该说,我之前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基本上也是通过课堂实现的。

刚到八十中时,学校还只是一所省一级学校,那一年,同在白云区,也是我之前任职副校长的培英中学就已经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了。这不仅仅只是对学校办学业绩的一种肯定,更主要的是它带来了招生上的优越和便利。也就是说,我们八十中只能获得第四组生源,因为孩子们的学业基础差,师生们面临的高考压力都非常大,老师们教得辛苦,孩子们学得辛苦,大家苦不堪言。我想,要让老师们教得有成就感,孩子们学得有成就感,就必须要进行课堂改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营建民主、平等、自由的生态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图2-11深入课堂主阵地

当然,课堂体现的是课程,课堂是课程的实施之地,就课堂和课程的关系而言,课程是土壤,是土壤中的“养料”和“营养素”,而课堂是“养料”与“营养素”的吸纳与化解之地。因此,学校在提供有利于学生吸纳营养的课堂时,更需要提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学校要想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就必须首先让课程焕发生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程。

(一)课程:理想的河岸

八十中的“生态教育”,是以教育生态学为基础,旨在发挥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价值,而培育完整生命的学校教育哲学。基于此,八十中将学校课程理念凝练为:以人为本,发展潜能。这一课程理念意在:注重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功的人生;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递进”,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课堂上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平衡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统一和谐,课内与课外协调和谐,最终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基于“以人为本,发展潜能”的课程核心理念,八十中将培养“人文情怀、阳光气质、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围绕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对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学生不仅要获取掌握应试必需的知识,还要获取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要培养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三是素质目标,学生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

从学校整体课程看,八十中注重三个层级的课程建设,这一“三级并进”的课程创生体系如图2-12所示。

图2-12八十中“三级并进”的课程创生体系

其中,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顶级系统如图2-13所示。

图2-13八十中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顶级系统

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二级系统如图2-14所示。

图2-14八十中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二级系统

总体说来,八十中生态多元课程的理念和顶层目标是从意识形态和预期状态上提出要求,二者的具体落实则是通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具体工作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了生态多元课程顶层设计的二级系统。

第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体系是对顶层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生态多元课程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追求一种有机融合行为目标与认知目标、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的综合性目标。它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成长为“人文情怀、阳光气质、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程结构。在忠实地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八十中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以适合其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结构方面,八十中以学校教育哲学和育人目标为逻辑起点,在广义课程论的视域之下依据学校生态化的环境构建“一河两岸”课程结构。“一河”是指核心课程,目标指向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两岸”,一是八大领域必修课程的拓展,目标指向学科知识的拓展的“学科类自主课程”,二是依托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指向人格成长、智慧成长、特色发展的“特色类课程”。

第三,课程内容。八十中的课程内容包括国家必修基础型课程八大领域、校本拓展型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校本选修特色课程三大类课程。我们将这三大类课程用“一河两岸”的形象化词语来称呼。

“一河”是指基础型课程,以学期课程教学内容的统整为主,部分以课程校本建设为辅,重点优化课程内容,编写适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导学案,运用自主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转变。

“两岸”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中“一岸”是指拓展型课程。一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与语、数、外、物、化基础课相关的拓展;二是有利于学生潜能和特长发展与开发的校本课程建设,如简易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初中与高中的教材衔接等;三是学校传统特色课程,如学校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另外“一岸”是指特色型课程。主要依托学校“大同文化”之根,以“生态教育”哲学思想为指导,落实课程体系中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系统诸要素的综合协同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努力让每一个生命成长为“风度儒雅、热爱自然、阳光向上”的现代公民为课程核心育人目标,课程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八十中“大同文化”特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如下:

八十中的“大同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见表2-1),可划分成“儒雅大同课程”“绿韵大同课程”“创想大同课程”三个模块,再根据每一个课程模块的目标指向,分别设计相应的课程系列内容,每一个课程系列里面包含数量不等的具体科目。

儒雅大同课程:通过“校友足迹”“留声岁月——大同校园歌曲”“大同学子言行礼仪”“雅韵·律动”等人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成长为举止文雅、情趣高雅、胸怀雅量的时代学子。

绿韵大同课程:通过“阳光心育”“拥抱自然”“缤纷社团”“科技创新”等校本课程,重点唤醒学生在对个体生命自主认识的基础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认识生命个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热爱自然、依存共进、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的现代公民。

创想大同课程:通过“生态课堂系列(班级建设、小组建设、课堂学习)”“自主管理”等课程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信大方、积极向上、勇于革新的时代风貌的人才。

表2-1八十中“大同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续表

“大同文化”特色课程的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在特色课程教育中融入国家课程。学校从课程统整角度,以“大同文化”中的“生态教育”为载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切入点,对国家课程中的部分课程(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进行课程整合实施,将彰显“生态教育”特色的“保护母亲河”“生态课堂”“生态自主管理”等课程内容作为学习资源,把讨论、展示、反馈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不仅关注所有学生的整体特性,还重视学生的多元差异;不仅强调生命个体,还关注生命之间的联系;不仅重视课堂整体的和谐,还关注课堂过程的动态平衡;不仅强调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还重视生命师生、生生个体之间的平等,体现生生、师生共生共荣的生态特征。

二、在德育活动中融入生态教育。特色课程是学校育德的主渠道,学校从建设德育课程层面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相互依存、彼此共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观念,培养具有“风度儒雅、热爱自然、阳光向上”特质的人才,使德育活动更有生命意义和文化气息。我们以“大同文化”为德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课程资源,如把流溪河、帽峰山、竹料祠堂、烈士纪念园、竹料二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书画社等作为实践基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逐步成为具备气度儒雅、胸怀广阔,身心健康、热爱自然,阳光向上、富于创意的“大同”特质,有内在修养与个性化品质的中学生。

三、在课程评价中融入生态教育。学校根据特色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特色发展,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发展的生态眼光评价,不仅关注所有学生的整体特性,还重视学生的多元差异;不仅强调生命个体,还关注生命之间的联系。评价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学分制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二是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对照课程目标观测自己的达成度;三是展示性评价,让学生展示和交流“大同文化”课程实践中个人发展与促进他人与群体发展的认识。

四、学习方式上融入生态教育理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交流、质疑,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观点碰撞、成果分享;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在上述基础型、拓展型、特色型分类设置的基础上,八十中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整合基础型、拓展型、特色型等三类课程,以发挥三类课程的功能。目前,八十中正在以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建设精品课程内容。

第四,课程实施。八十中的课程实施,是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主要是基于“发展为本,以学定教”原理的自主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和“做最好的自己”的“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以期实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