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一文化场 爱不够的八十中(第3页)

一文化场 爱不够的八十中(第3页)

祝贺你!这段时间很少上学校平台,前天卢主席通知我今天下午回去参加趣味运动会,我打开了平台,发现我们学校有很多喜讯,其中一条是你个人的,很开心,再次祝贺你!我相信,有你这么有创新思想的校长领导,我们学校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的。

还有的老师,本来有机会调到离家较近、工作和生活都较方便的学校工作,但却因为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而留了下来。

袁校:

事业和家庭不能兼顾时,尤其是女人,可能就会想一个折中的方法。我今年参加天河区的招聘考试,顺利地过了两轮,今天刚好是参加第三轮试讲,一听要讲初二的内容,我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我没教过初中。但我对我的教学有信心,这信心来源于您的课改。您带动的课改给了我及所有八十中老师一个发展平台,让想学习的老师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是其中的一个。在我今天的课堂里,我不断地渗透我校生态自主课堂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地把我校课改的理念和课堂模式表现出来。拿到93。6分的成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想这个分数不是最高也是很高吧。说实话,试讲之前,我是很想入围,但感觉入围可能性很大时,我的心情陷入矛盾。袁校,真的,我在八十中已经工作了十几年,可以说一草一木皆是情。和谐的同事关系,学校蓬勃发展给我提供的平台,还有校长您“与人为善,常怀感恩之心”的情怀,我突然感到不舍……我在八十中教学游刃有余,得到校长您的信任,去一所新学校,我得一切从零开始……

袁校,打扰了!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和谐的文化环境留住了人,也打造了学校品牌。在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也练就了自己的管理真经,在下一章我将和大家分享。

在八十中校长的职位上已经工作差不多10年了,我们秉承“大同中学”的办学初衷,在发展中积淀形成了以“天下为公、贤能至善、真诚守信、和谐自主”为核心的“大同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引领,八十中才能在60多年的风雨兼程和薪火相传中,伴随着广州市经济、文化和教育高速发展的步伐,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机遇,踏实奋进、改革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书写着光辉的历史。

(三)梦远:生态教育追求

在优秀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中,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凝练、教育价值追求的确立和学校教育历程的抽象,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的教育信念,一旦确立了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师生就会朝着明晰的使命、愿景、育人目标而共同奋斗,就能促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铸就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形象。

八十中的学校精神文化应该如何确立?

依据大同社会理想这一学校教育哲学和教育追求的源头,结合生态时代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理想,我把“生态”一词确立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词。在我看来,大同精神在学校发展领域的核心目标是使学校达到一种最和谐、最美好的状态,是使生命处于共生的教育佳境,这与“生态教育”的“依存、共进、个性、和谐”这些理念是相合的。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国家。20世纪后,生态学与教育学相融合便出现了“教育生态学”这一分支学科。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即研究教育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如今,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经过了跨世纪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人口的快速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在此背景下,生态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即在生态学的视野下,以教育生态学理论做指导,探讨包含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教学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和谐发展。

生态教育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课程观。

其一,学生观:学生是生态系统的主体者,是自我学习的开拓者,是和谐发展的促进者。

其二,教师观:教师是学生生命的关注者,是生态关系的协调者,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是教育实践的反思者,是自我发展的进取者。

其三,学习观:学习被看成是由学习者、学习活动、工具中介系统、社会及物质环境等构成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行为;在生态教育范式下,生态学习观把作为主体的学习者视为积极地与其学习环境交互作用,把学习者视为携着一定的生命印记的“有情有义”的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强调个体与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贡献、相互形塑;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其四,教学观:强调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和感知;强**学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其五,教材观:教材应具有可阐释性;教材的呈现方式要让人有亲切感;教材要向学生的生活开放。

其六,课程观: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在生态教育范式下的课程必定也存在多样化;本土化课程对于生态教育而言,所具有的特点是能够将智力经验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还可以防止过度的知识体系专业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本土化课程可以从文化研究、自然研究、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实习和创业机会、社区参与引导等五个方面进行。[1]

基于对“大同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丰富,也基于对教育生态学的研习和认同,我带领“八十中人”凝练并厘定了立校思想和教育追求:生态教育。

我信奉“让每一个人在生态化情境中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生态教育”自有其演变轨迹,而八十中的“生态教育”也有其校本化框架。

八十中将学校教育哲学凝练为“生态教育”,意在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尊重师生,尊重师生的生命,尊重他们的发展需求。其目标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教育氛围,促进每一个生命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八十中的“生态教育”内涵,包括三大关键词:

第一,依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观照下,学校顶层设计与基层教育探索、实践之间,师师、生生、师生关系处理之间,外在环境与内在文化衔接之间,学校制度与人文关怀的协调之间,师生、学校当下发展与未来发展之间等方面,构建和谐融通的关系与彼此信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动态结构。

第二,共进。“生态教育”在上述关系的处理上,为师生创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师生、学校的共进共荣。

第三,可持续。“生态教育”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既关注学生当下的知识储备、技能与能力,更重视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让他们的生命幸福成长。

八十中的“生态教育”有六大特点。

第一,开放。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吐故纳新,增强内部生命活力。全校工作以“生态教育”思想为统领,教育、教学、交际等活动触及、遍及学校的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校共生共长。

第二,主动。“生态教育”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内在需要,打破等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部署,或者等待下级教师开发的既定思维,主动通过行政力度与科研合力,促进学校和教师由面到点、由表至里、由浅入深地实施、渗透,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第三,多元。“生态教育”强调在真实的现实环境、实际教育问题环境中获得体验和生长,以“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特征的生态主题值周班活动,以“自主学习,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化”自主课堂,以“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生态化班级文化,以“榜样示范、民主平等、和谐生态”形成的生态心理教育,以“绿色、雅致、人文、和谐”为主题建构的生态校园环境,形成了学校生态文化的多元性。

第四,和谐。“生态教育”下的学校管理和谐,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课堂上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平衡和谐,课内与课外协调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统一和谐,人与教育环境和谐,最终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达到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五,依存。师生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相互依存,学生因教师引导而进步成长,教师因学生促进而不断提高,学校因师生努力而得以发展,师生因学校而得以可持续发展,生命得到丰富。

第六,可持续。“生态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考虑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植根于学校代代传承的大同精神,通过一系列校本化的建构,八十中的“生态教育”已经成为体系,从校园的文化环境到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从班级建设到课堂教学,我们以生态教育作为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切切实实用生态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通过生态教育的校本化建设,如今,八十中的学校文化已经呈现出“雅、信、绿、新”这一校训中所包含的全部特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