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爱是教育的灵魂读后感 > 一教育的可能(第1页)

一教育的可能(第1页)

一、教育的可能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是追求真善美的事业,未来也好,真善美也好,因为都不在眼前和当下,所以那些看不到未来、看不到真善美的人,只能活在眼前和当下;身为教育人,我们必须胸中装着真善美,眼光望向未来,我们才能明了和创造教育的可能。

(一)经师与人师

经师和人师的区别在于:所谓经师是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的教师。所谓人师是指陶冶学生性格的导师,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而且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如果说经师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人师则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与精神享受。

我以为一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既是学生们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生命导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一方面钻研学科知识,也要求我的老师们精研自己的学科,力求以最深入浅出、最生动可感的方式让学生们获得学科知识的增进和补益。我初到广州,在白云区六十五中学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对孪生兄弟考上了清华,和我在学科知识传授方面的精到不无关系。

图5-2孪生兄弟同上清华

但是,仅有学科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量的激增,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深化,教育界近年已经达成新的共识,那就是单一的学科知识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教与学的错位,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及教师活动,忽略学生及学生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这样的课程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先教后学,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形成了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学的过程弱化的情况,达不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目的。比如单向填鸭式教学导致学习氛围沉闷,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过分突出和强**师单向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掌握,忽视学生主动的发现和探索,教师总是不相信学生,无论内容的难易,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或是预习疏漏了,更不放心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往往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一讲到底,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操作的时间很少,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再有功利化应试教学导致学生的生命成长缺失快乐的情感体验,传统课堂教学更多是一种以知识为本、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了教学功利性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让他们丧失了活力和**,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阳光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麻木和呆板,难以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另外,不尊重教学规律也导致教学走向舍本逐末的道路,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尊重课堂教学规律,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学效果是费时多、收效少,教师也是课内损失课外补,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题海训练,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民主意识。

为了克服以上弊端,为了体现经师和人师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在八十中进行了激扬生命的课堂改革,我们用生态学原理去审视课堂教学,发现构成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由此形成了某种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课堂教学如果把握了这种生态关系,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就可以达到最优化。为此,我们决定通过研究与实践,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水平。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把经师和人师的育人职能融合为一,弘扬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民主、平等、互助为管理前提,让师生自主地实现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多元的互动,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和激扬生命的目标。体现出三主体、三开放、四依存、四发展的生态特点。在研究和探索中,我还带领学校各学科组的教师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认识、思维发展特点,构建了教育系列小学部的“生态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初中部的“生态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和高中部的“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见图5-3。

图5-3“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系列示意图

小学部的“生态体验”课堂教学是遵循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肯定、合群需求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体验情境,对学生建立阳光、开朗人格的特质提供良好的帮助的教学模式,见图5-4。

图5-4“生态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图

小学部“生态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有六个基本步骤:

自学探究:学生以基础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启发性问题,运用双色笔做好标记。旨在丰富学生感知,培养学习习惯,发现疑难问题。

激趣导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进行有效的创设情景,或直观地呈现问题。旨在创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合作解疑: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老师也要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情”调查,生成有效教学资源。

交流展示:点评、质疑是深挖教材、生成即时目标的关键。质疑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点评思路、总结规律。

评价反思:旨在梳理储存知识,对整节学习进行全局把握,建构思想方法。

当堂检测:旨在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评,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使学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判,感悟内化知识。

初中部“生态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独学基础上,主要通过同伴和教师互助共同完成教学,对学生建立自信、自尊人格特质提供帮助的教学模式。见图5-5。

图5-5“生态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该模式各环节概述如下。

1。呈现目标,独学生成。通过导学案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指引,进行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完成老师指定的导学案。达到提前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提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的效果。

2。学情调查,二次备课。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导学案,第一次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清楚课堂上什么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要重点讲、什么要略讲。(80%以上的同学掌握的内容组内解决,30%以下的同学掌握的内容学生讲、老师点评,40%~60%的同学掌握的内容班级大展示)

3。组内互学,疑难突破。小组内讨论交流,将梳理的问题进行交流、探究、解疑,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并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次学情调查)。

4。归纳拓展,目标检测。师生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小结,厘清课堂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然后通过检测让学生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去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5。整理反思,总结提升。学生整理学案,回归课本,梳理知识。教师回收导学案,审查学生是否用双色笔修改、订正导学案,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自动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高中部“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自我建构、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见图5-6。

图5-6“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图

该模式各环节概述如下。

1。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学生对照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我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并检测学习情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