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理念先行。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也就是说,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为此,在“以人为本,发展潜能”先进办学思想的统领下,八十中确定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其真实内涵是学校应当真正成为“学”校而不是以教为主的“教堂”,从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育从控制生命回到激扬生命。
第二招:改革管理机制,促进课改有效落实。
为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服务意识,全力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2010年1月,八十中把原来的政教处、教学处改为德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把原来的总务处、办公室改为后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学校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权,让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人本化。教学研究中心下设“教学常规管理小组”“导学案研究小组”“教学评价与指导小组”,德育研究中心下设“班级指导小组”“常规管理小组”“学生自主管理小组”,各小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骨干教师。这样,人人都是主人,人人参与管理,学校也就形成淡化科层行政管理,转向一切根植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的研究型管理机构。
第三招:建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优化。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八十中课改实践从“临帖”到“破茧”,建构了适合学校生源实际的“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上课有模式可循,也利于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模式以生态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重视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合作交流、展示讲解、归纳总结,课后的巩固检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推行,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招:加强过程管理,促进课改有序推行。
规范“导学案”备批制度。在经历4个月的探索后,2010年1月,八十中对“导学案”编写模板、编写流程和编写原则进行了规范。(1)“导学案”模板对字体、字号、格式和内容框架、激励用语等都做出了要求,细节之处体现人文关怀。(2)“导学案”编写流程具体清晰:①主备人提前备课;②备课组研讨;③主备人修改;④备课组再研讨;⑤主备人再修改;⑥科组长或备课组长把关签字;⑦印刷、学生使用;⑧电子稿上传、资源共享。(3)“导学案”编写要求做到四个符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具体教学模块的要求,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对发给学生的“导学案”,做到“五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有补必查。
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严格做到“四有四定四统一”:备课活动有准备、有主题、有考勤、有详细的记录,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组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训练内容,统一测试进度。为了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各备课组每周必须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定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落实“六课研修”制度。通过“六课研修”加强对教学的引导和强化,即共同体名师的“示范课”,本校优秀教师的“临帖课”,探索模式和教法的“研讨课”,领导班子推门的“常态课”和校长的“推荐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在研修交流中相互借力,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适时调整策略。这些交流研讨,真真切切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了课改的有效进行。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八十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仅组织教师多次去外地参观学习,而且主动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外校教师前来听课评课,虚心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每学期组织人人过关的“达标课”,评选“优质课”,利用校报、宣传栏、办公平台、学校网站等宣传阵地登载课改动态和课改前沿信息,树立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示范效果,强化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
第五招:改革评价体系,增强课改内驱力。
规范课堂评价制度。评价是武器,如果不建立评价制度,那么课改推进就会困难重重,因而要坚持“评价先行”。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推行,学校加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规范,制定了《星级评价制度》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如何才是一节好的课,如何评价教师做出了新的注解。课堂围绕评价提出好课“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而三个度的重要分值取决于“课堂氛围”“参与度”与“达标率”。具体到一节课,要注重“三效”,即效率、效益、效能,也就是说看投入、看产出、看能力增长了多少。这种以学评教为核心的评价系统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创建学生“星级”评价体系。各班根据各科老师对各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评选出“星级小组”,各小组长根据各个同学在课堂的表现和得分评出“星级个人”,星级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比激励先进带动整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力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和主动发展。
第六招:加强研讨力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当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由于惯性,容易在既定的模式中止步不前,改革容易遭遇瓶颈,这时,八十中加强了对“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模式及突破模式的内省、研究和实践。
以“导学案”研究为切入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1年2月,在课改进行了一年半的时候,八十中提出以“导学案”编写研究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为推手,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先后通过举办各级公开课、开展教学开放日、组织“导学案”编写的专项研讨等活动搭建多层次的培训平台,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高效课堂模式,提高教师“导学案”编写的能力,改进导学案的质量,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各类课题为引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为进一步促进课改,使课题研究真正植根于课堂,切实解决课改面临的新问题,八十中提出让课改成为校本科研的源头活水,让校本科研推动课堂变革与教师成长的思路。在2011年年初,学校面向全校征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问题及学科教学问题,并在征集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各科组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同时学校成功申报了白云区教育科学规划第四批课题区重点课题、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
以教学比武、教育年会为平台,促进教师相互切磋。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高效课堂模式,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八十中每年举行“大同杯”课堂教学大赛,并从2010年8月开始,每学年召开一次以课改为主题的教育年会。课堂教学大赛涌现了一批积极投入课改的、富有活力的优秀教师,老师们相互切磋、研讨蔚然成风。教育年会更是群英荟萃,老师们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写出了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论文、课例,学校出版了课改优秀成果集。
第七招:创新德育管理,促进改革稳步推进。
调整机构——适情重组,明确分工,协调合作。为全力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2010年1月,八十中把原来的政教处改为德育研究中心,下设三个小组,一是班级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年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和生活指导;二是常规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常规管理、监督检查、汇总和评价;三是自主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团委学生会和值周班的工作,下设活动指导委员会、自律委员会。各小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骨干教师。形成人人都是主人、人人参与管理的改革局面。学校目前已形成淡化科层行政管理,转向一切根植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的研究型管理机构。
创新模式——自上而下,三级管理,层层推进。学校层面:实施主题值周班制度。“主题值周班”制度是学校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工作上的重要举措,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德育形式。“值周班”的管理以班为单位,每班轮值一周,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级组层面:实施班组管理制度和学生纪检会(自管会)制度。班组合作管理是新课程理念下借鉴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建构方式而推行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它以年级为单位,同一年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将本年级所有的班级分为相对应的几个组,每个组一般为三到四个班,这几个班的班主任形成一个组,选取一个班组长,组长为德育研究中心成员。每组为一个团队,组间竞争,组内资源共享、互相支持,互为联动。学生纪检会是在班组管理的基础上,各班选派自律意识强、热心为级组服务的学生成立的,主要负责年级早读、午休、傍晚、晚修等各时段的检查督促,并每天在级组公告栏进行反馈。班级层面:实施小组合作管理。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各班建立起8~9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把常规值周小组和学习小组合二为一,让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主而积极地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
插遍课堂教学改革的红旗
从思想的转变到实践的落实,从观念的变化到方法的变革,八十中的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吃过苦头,更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乐趣,培养了兴趣。经历了“摸索期”“临帖期”和“破茧期”,八十中的课改目前正进入“蝶变期”。
2013年4月9日,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举办的区域课改高端研修(教学论系列)活动高中专场在广州市第八十中学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郭永福先生称赞说:“八十中改革步子迈得快。”国内教学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女士也亲自走进八十中课堂,指导学校课改。《南方日报》则以“高三也敢搞课改校长也得上讲台”为题对这次课改高峰论坛进行了报道:
白云课改引发教育界关注
用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校长袁闽湘的话说,搞课改要“不怕难、耐得烦、霸得蛮”,在高中学段搞课改尤其如此。
八十中学高中三年级的教室,不再是学生排排坐,老师站讲台。学生按小组划分,课桌椅并拢,围坐在一起,随时互相交流,共解疑难。
袁闽湘介绍,搭建好学习小组是课改的关键一环。“一般来说,小组由6个学生组成,构成上要考虑成员在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使其成为全班的一个缩影。每个小组还要有自己的组名、组训、组标、特色。”
在上述模式中,小组长作为“领头雁”,其角色定位也很关键,一般会选择威信较高的学生来担任。具体说来,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业应该优秀,有责任心和荣誉感,有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除了“领头雁”,小组还要确定6个学科组长,由成员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来担任,这样让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
没改革之前,老师要备课,写教案。现在,老师的重点是编写“导学案”,方便学生自学。课堂模式改变为五个阶段: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创设情景、启发思考(老师主导);精讲点拨、拓展引申(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协作交流(学生互动);梳理归纳、巩固提升(师生互动)。
“在我看来,搞课改,公办学校比民办学校难,毕业年级比普通年级难,在高中三年级搞是难上加难。”袁闽湘说。2009年11月启动课改时,不少老师有疑虑,同行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还是顶着压力上马。他坦承,八十中学作为广州市第四组农村生源学校,优质生源少,家长素质低,走传统老路难有突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八十中学很快收到了“改革红利”,2010年高考本科完成广州市预测指标213。8%,2011年完成率达189。68%,均居全区四所公办骨干高中首位。
进行小组合作,实施对学群学
白云区集贤小学语文老师孙小飞说,学校实施“小主人生态体验课堂”改革后,一堂课中,她讲课和板书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而以前,每堂课平均在30分钟左右。
在集贤小学的课改设计里,小组学习占据了不少戏份。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预习后,及时进入了小组学习环节。先是“对学”,然后是“群学”。对学是两个学生一组,互相交流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群学”环节中,则专门解决“对学”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由小组长主持,让学懂、学通的同学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