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本 > 任务二 就业信息的运用(第3页)

任务二 就业信息的运用(第3页)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洽谈会的时间,往往在省、市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大型招聘会之前,在这段时间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不仅数量大,而且很集中。一般而言,只要大学生专业对口,并能在用人单位的考核中有突出表现的话,在学校的招聘洽谈会上,毕业生便能顺利地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5。提供就业相关信息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和指示,发布各种新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大学生可以通过本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本年度当地就业的动态变化及各种就业信息资料。

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是高校的一个职能工作部门,其主要任务仍是服务于教育与学生,而并非专业的人才交流机构,它在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范畴掌握上仍有不足。所以,大学生除了要经常关注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之外,还要主动积极地寻找和开辟其他通道,去掌握全面而及时的就业信息,赢得择业竞争中的主动权。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一条重要渠道。选择该渠道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直接交流,来获取远较报纸、网络等渠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这种面谈过程中,大学生也获得了一次非常好的锻炼面试技能、增强面试信心和审视自身优缺点的机会。此外,大学生还可以从人才市场的大量信息中了解就业形势和紧缺职位,从而有利于毕业生灵活地做好就业决策。事实上,有不少毕业生是通过这种渠道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新闻媒体,获得各种招聘会的具体信息。

(四)网络、报纸、广播等各种信息媒介

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深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们的喜爱。比如,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还有各地的《就业指导报》《人才市场报》《劳动信息报》等。该渠道的优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择业机会容易被发现。缺点是广告篇幅有限,无法深入了解招聘单位的背景及相关信息,且多数单位要求你必须先寄送简历,谢绝来访。另外,报纸上的招聘广告也不排除虚假的信息,因此大学生在搜集就业信息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正规的报纸,因为正规的报纸有严格的审查手续,并且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互联网是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求职渠道,但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大学生在选择网站和辨识信息时要提高警惕。搜集求职信息的主要网站一般有以下几类:

1。专业求职网站。选择专业求职网站的最大优势是能在短时间内查询到大量招聘信息。它可以根据求职者输入的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查询服务。求职者可以在线填写个人简历,这些简历会被收录在网站的数据库里,有用人计划的招聘单位可以查询到符合他们需要的求职者的信息。比较知名的专业求职网站有:中华英才网(。)、无忧工作网(。51job。)、智联招聘网(。zhaopin。)、南方人才网(。s)、北方人才网(bfre。tj。)、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总汇(job。bjfu。edu。klink。htm)、中国大学生就业在线(。iversity。)、卓博人才网(。job)、俊才网(。goodjob。)等。

2。门户网站的求职频道。比如新浪、搜狐和网易的招聘频道,这些门户网站求职频道的最大的好处是容纳了许多家一流的招聘网站的信息,还提供有关的人才政策、就业方面的新闻,以及一些就业技巧,大学生从这里可以得到一定的就业辅导。

3。各地区的就业信息网。比如北京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网(。bjbys。)、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firstjob。。)、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gradjob。)

4。用人单位的网站。许多正规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门网站,用来介绍本单位的基本信息、企业文化、产品服务以及招聘信息等。如果大学毕业生有意向去某个单位求职,可以经常浏览该用人单位的网站,或许也能从中获得很多重要信息。

实践表明,建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政府部门—信息网络”的五级联动的就业信息控制机制,是提高就业信息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五)社会关系网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要想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求职信息和就业机会,拓宽社交范围是十分有必要的,周围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邻居、熟人、校友、已经毕业的学长以及朋友的朋友等,这些都能成为个人的“人脉”。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比较愿意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进来的求职者,他们认为这样录用进来的人比较可靠。

据估计,大约60%~90%的工作是通过关系网找到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个人关系更容易找到薪水高、声望好的工作,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人们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之前,在大学读书期间,就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建立广泛的关系网。当然,关系网不只是简单拥有联系方式,而是要建立友谊,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及时、热情地帮助他们,分享信息。

(六)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

很多高校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安排有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活动,有的学校和院系鼓励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实习单位,有的院系则有自己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往往跟学校或院系有一定的合作关系或其他形式的联系,实践或实习活动的内容也多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这种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从而在了解职业的同时了解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能获得最及时、可靠的单位用人计划和招聘信息,这是大学生自我推荐的一个绝好的时机和场所。

如果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话,往往能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任,甚至直接谋得自己期望的职位,这就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大学生一定要把握住实践和实习的机会,而不要抱着懈怠的心理,认为实习不过是出去玩玩,放松一下而已。

(七)个人走访搜集和电话查询

个人走访搜集是指毕业生采取上门走访的方式,直接到自己向往的用人单位,面对面地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沟通交流、表达愿望的一种信息搜集途径。实践表明,漫无目的地投递或邮寄简历给用人单位,求职成功率很低,而且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但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之后,可以在投递简历的同时附上一封自荐信,或先通过电话预约,然后亲自登门走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等待的时间,还能通过实地考察,对用人单位的各方面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待决策时参考。

城市电信部门的求职专线也是求职者获得招聘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此类专线还会向求职者提供有关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以及招聘洽谈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的服务。但电话查询信息费用较高。

(八)人才中介机构

人才中介结构是收集、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办理人才交流登记,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和个人求职做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机构。人才中介机构所搜集的信息数量大,涵盖的行业范围广。但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求职择业时一定要选择背景可靠、声誉好、效率高及专业性比较强的机构,以防上当受骗。因为有些黑中介会专门利用大学生就业难、求职心切,同时又缺乏阅历的弱点,来设置陷阱坑骗大学生,从而为自己谋得经济利益。大学生如果在求职中误入了黑中介的圈套,发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一定要向有关部门举报,为自己挽回损失。以下几种非法的中介机构和行为,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高度警惕:

★只骗钱,无作为:用动人的条件骗取求职者的信任,保证求职者很快能找到工作,“立即上岗”“高薪急聘”等,甚至还拿出“道具”,如某某公司“急聘”的职位表、中介服务承诺书等,其目的就是骗取求职者的钱财,如介绍费、上岗费、各种材料费等。

★演双簧,再分“赃”:这种中介在收取了介绍费后,会将求职者介绍到一些不法工厂或企业面试,而面试或“试用”后告知求职者不符合录用要求,然后与中介分“赃”,求职者两边受骗,苦不堪言。有的甚至与“医疗机构”勾结,打着要办理“健康证明”为由,要求求职者去指定的医院办理健康证明,这样求职者又要被骗取一笔钱,有时为了将骗局做得更完美,“中介+用人单位+医院”三方组成了欺骗一条龙。

★打游击,难捉摸:这种人才中介机构居无定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连检查部门也无法摸清他们的行踪,被骗者往往投诉无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