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部省市区和本科院校均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50%的部属高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2〕19号),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出了指导意见。这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对比
中国“程序式”模式:就业指导是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内容上重视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的指导,方式上局限在团体咨询和举办讲座,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应确立的心态和原则等的指导。
美国“发展式”模式: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性行为,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重视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强调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四、就业形势与政策
为什么优势专业不“优势”?为何热门专业不“热门”?就业就是找出路,出路在哪里?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如何了解形势、了解自己?面对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95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与此同时,企业减员增效,政府精简机构,事业单位下岗分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非常严峻。
(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再次。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信、电子、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4)大学生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不匹配
大学生就业困难并非完全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在某种程度上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因此,当前的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所以就业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2。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浅析
(1)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3000元,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有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因薪金低而不就业的可能性。
(2)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漂族”的20%。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使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只想一步到位,只找工资高待遇好的。实际上每一个初就业者,都要经历一段在底层打拼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职前修炼不足影响大学生就业
一份针对7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在“非常重视”的选项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事业心(占78%)、科研和创新能力(占70。2%)、思想品德修养(占68。6%)和专业基础知识(占65。2%)。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仅仅拥有学历和各种证书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在认知上却与用人单位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认为软技能的重要性远低于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硬技能,并且坚信学历和各种证书是他们获得理想工作的重要条件。自然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在大学生感叹就业难时,企业HR却在抱怨招工难。
3。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为推动大学生就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为大学生成功进入职场进行一系列准备和积累,将培养和修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场形象的工作前置到校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和磨砺,以实现知识、能力与职位相匹配,素质、形象与职场要求相契合。具体来讲,就业能力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认同力,即个人在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我是谁?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应该为将来就业做些什么准备?”形成职业定向和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自己的职业认同力。职业认同将指导、调节着大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与行为。帮助大学生收集和掌握有关职业的信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的状况,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岗位胜任力,即职业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岗位胜任力是确保胜任工作的前提,用人单位需要大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实践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夯实专业基础,抓紧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参加相关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社会活动力,即参与社会活动,在形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扮演各种可以满足社会期待角色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有丰富社团工作经历、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会倍加青睐,在录用时会优先考虑。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理解、帮助别人以及与人有效沟通和合作,培养自己的有效解决问题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能力。
(4)职场形象力,即一种综合素质,一种外在与内在结合的、在职场中给人留下的印象。职场形象准确无误地为一个人张贴标签你是谁?你的素质和能力怎样?你是否有发展前途?大学生应该留意你所心仪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场形象,并为塑造这种形象作出相应努力。
(5)自我推销力,即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信息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用人单位,让他们明白你的价值。大学生要想成功求职必须掌握自我推销能力,学会宣传和展示自己,要通过支撑材料向用人单位证明:我有你们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我的形象符合你们的期待、我有潜力、我是你们最合适的人选,以此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
五、就业工作基本程序
(一)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