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初中地理课程评价 > 二怎样通过地理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发展(第2页)

二怎样通过地理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发展(第2页)

生8回答略。

师:我们这里的平水带是既不多水,也不少水,地面径流不足,但地下水较为丰富,基本能保证各种用水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请大家谈一谈对节水的认识。

……

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灌溉用水大量浪费。所以应该在农业上加大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推广节水模式,将处理过的生活污水,用于浇地、冲厕、洒路等。在城市收集雨水作为绿化用水。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我们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在这节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评价通过“复习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大讨论”几个环节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特点,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师生对话”的评价设计和实施,营造和谐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当然在评价细节上需要总结不足的地方并予以改进。例如,称呼“这个学生”不如称呼“某某同学”亲切,学生回答完毕后急于承转,而没有再深入探讨等。真正的师生对话需要在平等、关爱、谦逊、信任、希望的条件下进行。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不能出现低效评价现象,要有针对地设计评价过程

低效评价有以下表现: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以“嗯”“请坐”等几乎没有感情色彩而又无是非评定的模糊语言一语带过;仅仅是重复学生答案,不做出明确判断;只使用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如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全部采用“好”“不错”等来进行评价;对于错误的答案一律采用“再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直至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就往下推进,而不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给予启发;对与标准答案不相符的答案只关注订正,忽略分析;等等。

相反,教师有针对地精心设计评价,通过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点拨、疏通思路,可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案例3-4中“中国降水分布特点”的设问质疑,成为了后面学习“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先前组织者”,这样引导学生把降水分布与水资源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后续学习。

(二)留足时空,聆听判断,在多角度评价中提升能力与情感

多视角、多途径、完整地、个性化地评价学生是使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9]地理课堂评价多角度切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在绘图时有没有注意标明比例尺和方向,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时有没有刻度数值等。第二,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例如,学生运用网络寻找答案的方法,形象记忆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方法等。第三,突出团队合作的评价。例如,团队讨论获得的答案超出教师自己的预设,团队之间的相互帮助等。第四,提升学生情感发展的评价。做出这类评价需教师细心聆听学生的表达,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案例3-5[10]“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学校的?

生:公交(汽车、自行车、步行……)。

师:那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量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不是。

师: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量是不同的。比如说,你们家的小汽车,一般只能坐四个人,如果坐了六个人会怎么样?

生:会超载,被交警抓到了要罚钱,会扣分儿。

师:没错,这位同学对交通规则很是了解。某种交通工具超出规定的运载量是不被允许的,但是真的只是罚钱和扣分儿的事儿吗?你再想想,超载了为什么会被罚呢?

生:哦,因为安全。一旦汽车超载了,汽车性能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案例3-6[11]水资源丰富区在哪里?

师:降水少的地方水资源最短缺,降水多的地方水资源多吗?

生1:(毫不犹豫)降水少的地方缺水,降水少了人用的水也就少了,肯定缺水。

生2:降水少的地方肯定没什么人,应该不存在缺水的问题。

生3:不对,就算一些地方降水少,但是如果有河流的话还是有人居住。

生4:降水只是水资源的一个来源,水资源多少还和这个地方有没有河流也有关系。所以降水少的地方不一定是最缺水的地方。

生5:沙漠降水少,河流也少,水资源肯定缺乏。

生6: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不多,但是有很多河流、沼泽、森林等,水资源不缺乏。

学生们讨论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把目光转向教师。

师:同学们考虑的都有道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即“缺水”主要是由于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不能满足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所以全部水资源的来源和用水的多寡才是影响缺水与否的因素。根据这个思路,一个地方缺水与否要具体分析,如沙漠降水很少,但是人们在有地下水露出的地方,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创造了美丽的绿洲文化。但是在降水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工农业和人口很密集,也会有缺水现象,如果还存在浪费或污染等,同样会造成严重缺水。

案例3-5中,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深化,在对学生生成性答案给予肯定的同时,多角度地深入评价学生对交通规则的了解,与此同时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使教学从知识讲解上升到安全教育的层次。案例3-6中,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评价时空和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并上升到资源观教育,从基础知识教学自然提升到对情感教育的关注。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开放性课堂的构建,更能形成民主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来分享以下观点。

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不高和地理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实现之间的明显矛盾,学生很有必要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要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学生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地理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学生个人的事,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