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初中地理课评课优缺点 >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第1页)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第1页)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学习质量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一致关心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地理学习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学效果、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地理学习质量远非地理学习成绩那么简单,正确认识地理学习质量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地理学习质量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规定,“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地理学习质量涵盖“过程”的质量和“结果”的质量,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质量才能保证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持续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学生发展的信息,为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做好准备。地理学习质量是地理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地理学习质量为导向,可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以地理学习质量为依据,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地理学习质量的内涵

学生的地理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这里讨论的地理学习是学校地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地理经验、技能、观念的过程。[10]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学了多少,是否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这些涉及地理学习质量的问题。

所谓“质”是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回答了“学生学得怎样”的问题。所谓“量”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具备了多少地理技能、学会了多少地理方法等,是可以量化的,回答了“学生学了多少”的问题。“质”和“量”既是一组不同的概念,又是一组相辅相成的概念。如果地理学习只有“质”没有“量”,那么学习的广度不够;反之,只有“量”没有“质”,则相当于浅尝辄止。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利于地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地理学习质量是指从既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出发,对地理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衡量所得知的符合程度或优劣程度。[11]具体而言,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如果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达到或超出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认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是有效的;反之,就认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是低效或无效的。

案例1-5[12]“收听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①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

③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略。

师(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在卫星云图之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下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师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教师展示图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投影片)。

师(指图讲述):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只要认识了这些天气符号,同学们就能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能预知自己想要知道的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

教师在图上任意指出某个城市的天气符号,请学生说出它的天气(学生说不出来)。

师:因此,认识天气符号,是读天气预报图的关键。

教师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图略)

师(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①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②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③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④雾、霜冻的符号;⑤冷锋、暖锋、台风的符号;⑥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在案例1-5中,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是能够阅读卫星云图和辨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教师要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去认识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例如,在“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活动中,学生要识别六种天气符号。有的学生能够说出全部的天气符号,有的学生只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说出天气符号的含义,而且还能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学得怎样、学了多少,回答地理学习质量中“质”与“量”的问题。再如,在“阅读教材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辨别黄河流域地区、北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活动中,学生第一步是要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第二步是辨别各个地区的云层状况,第三步是根据云层状况预报天气。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最后预报天气的结果如何,不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认识就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地理学习质量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规定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获得的“质”的发展体现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有新的收获和经验。例如,在案例1-5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等。也就是说,对于某一节课而言,地理学习质量的“质”是由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地理学习质量还有“量”的规定。例如,上述案例中,学生要认识多少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才能达到目标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地理学习的“质”与“量”,前面学习的“质”与“量”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就是那些可以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水平的资料或数据,这些资料、数据是评价地理学习质量的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因此,了解地理学习质量主要体现在哪些信息上、学会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是地理教师正确评价地理学习质量的关键。

1。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类型丰富多样

从内容上看,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可以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领域的学习效果。根据形式不同,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分为语言信息、行为信息、情感信息、测试信息四类。可见,信息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不能狭隘地认为地理学习质量只体现在学生纸笔测验成绩上。

案例1-6[13]“民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引入]

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学生认识学习民族知识的重要性。

……

——民族文化

教师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设计学生活动——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

学生体会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性,完成活动,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