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初中地理评价语 >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第2页)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第2页)

——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利用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民族,判读分布范围,提问其分布省区名称,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完成活动,理解记忆。

在案例1-6引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情感信息),看是否达到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语言信息),看学生是否了解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情感信息和行为信息),看学生是否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具有好奇心、是否了解各民族风俗以及能否辨别。“利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民族分布特征”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读图、合作学习、口头表述、归纳总结的过程(行为信息、语言信息),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读图、有条理地归纳民族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关注多样的信息,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的学习信息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语言信息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口头语言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书面语言如地理作业、地理小论文等。行为信息是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果,如学生绘图、制作模型、实验、演示、观测等。情感信息是内隐的心理过程,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行为、情绪上,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学习兴趣、地理观念等。测试信息就是平时以考查与考试为形式的信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属于考查信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属于考试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学生个人的、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难以量化,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2。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获取路径开发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根据学习场所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有课堂学习也有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因此,地理学习信息的获取路径是灵活开放的,教师要开阔思路,多途径、多方式地广泛收集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地理学习信息,深入了解实情,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质量。

案例1-7[14]《地球的运动》探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新课]

……

教师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同时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

师: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师: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让学生观察: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师(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案例1-8[15]在室外上一堂地理活动课(节选)

学完“天气与气候”一节课后,教师想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各种天气要素,就决定组织一节室外活动课。教师让同学们在操场草地上围坐成一圈,以座谈的形式让学生谈一谈对天气状况的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对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最高温、最低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大气的能见度等的认识。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天空中的云变化多样,我们怎么观察和测定呢?”教师顺着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对于天空中的云,主要观察云状和云量。由于云状变化非常复杂,同学们可以先看有关云状的书,了解以后再探讨。我们今天先解决云量的观察问题,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顿时大家都仰望天空,思考着、比画着,最后由教师告诉大家一种简易的方法——目测估计法……

案例1-7呈现的是探究性地理课堂教学,“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倾听,从学生演示的正确性、熟练性(行为信息),描述与表达的清晰性(语言信息),看学生是否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理性的认识。学习昼夜交替现象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掌握状况。案例1-8呈现的是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外教学。师生坐在草地上“聊天”,即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天气要素的认识以及尚存在的困惑,进而推进活动的开展。在“云量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等行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合作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书面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活动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拓展课外,坚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被称为“地理第二课堂”,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6]扩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将地理学习与大自然、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包括地理实验、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竞赛等。因此,课外活动是获取学生地理学习质量信息的辅助路径。鉴于地理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生成性,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通过谈话法、调查法、学生的活动记录与成果汇报等途径获取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三)领悟地理学习质量的教学意义

地理学习质量关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而不只是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是地理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调整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而言,地理学习质量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对自我持续发展的认识。

案例1-9[17]幸福地教,快乐地学(节选)

考试本来是检验学习之人所具有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直接的功利目的,导致了现实中拥有一大批直接应付考试的学生。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地理课堂也就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禁锢了地理课堂本应具备的独特魅力。

如何才能使考试成为地理学习的引导而不是禁锢呢?

……

将考试的重点放在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上,而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是对特色课堂教学的促进,也是对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提升。

另外,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合作关系的发展,师生情感的真心呼应,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形成更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地理学习成绩和地理学科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幸福。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地理学习质量的唯一指标,区别对待成绩各异的学生,那么考试就是禁锢。如果把考试看作获取地理学习质量的一种途径,发挥其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幸福地教学,那么考试就是引导。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以地理学习质量为依据,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教、评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教得怎么样,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评定;反过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评价能力和反思与发展的能力,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以地理学习质量为依据,教师可以衡量地理教学活动与预设教学目标的差距,从而修正教学过程;知道地理学习质量,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领悟地理学习质量的教学意义,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推进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