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物流管理基础题库及答案 > 任务1 1 物流基础知识认知(第1页)

任务1 1 物流基础知识认知(第1页)

任务1。1物流基础知识认知

【任务描述】

刘磊考入高职院校时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爱好,又分析了各类专业的学习内容,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最终选择了物流管理专业。但他对物流这一概念了解甚少,只是从某些途径听说过这个词,便简单的理解为这是和运输、储存有关系的工作。开学前夕,他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聊天的时候被同学问到究竟什么是物流这个问题,以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以后能从事哪些岗位的工作,刘磊竟一时说不出来,觉得很是尴尬。他暗下决心,下次同学聚会再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把关于自己专业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清清楚楚。

【任务分析】

刘磊为了下一次的“谈资”,也为了自己三年学习的辛苦付出,决心要在开学前就调查一下究竟什么是物流、它在我国当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究竟如何。他通过互联网查询了物流的概念,但是说法很多。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文章在网上也能够查阅到很多篇,但由于自己没有专业知识基本上看不懂。为此,刘磊对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和自己今后的前途像是在雾里看花,一时有些迷茫。

于是,带着这些疑问和迷茫,他开始了这个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物流管理基础。

【相关知识】

1。1。1物流的概念

1。物流的定义

在我国,把物流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于2001年8月1日起在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规定: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便是我国国家标准的物流定义。

此“物流”的定义中需要注意的是:

①所指的物品不仅仅是指生产的商品,还包括为物品流通的顺利进行而使用的包装容器、包装材料等。

②消费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而是包括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各类需求者,如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

③流通加工既可归为生产活动又可归为物流活动。一方面,流通加工可以对物品的物理形态和化学性质进行改变,即产生了形质效用;另一方面,从流通加工的最终目的上看,它又是为了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流通加工是流通过程中的生产加工,既属于生产过程又服务于物流系统,它拓展了的物流功能。

对物流实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物流是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动,是从供应者到使用者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递的过程。这就是说物流活动本身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

其次,物流有保值作用,可以克服时间间隔、距离间隔和人的间隔。也就是说,任何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和距离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等多环节、多次数的物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可能会淋雨受潮、水浸、生锈、破损、丢失等。物流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即保护产品的存在价值,使该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

最后,物流是一项服务活动,是物流企业或物流提供者为社会物流需求者提供的一项一体化服务业务,以满足用户多方位、个性化的需求。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物流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对物流要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必须明确以下问题。

(1)对物流中“物”的理解要准确,注意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关联与区别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住的设施、设备、厂房等就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流中的“物”,从经济用途上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形态上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即固体的、**的和气体的,无形的即电、波等。此外还应注意的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旧物和废弃物也属于物流中“物”的概念。

物资:物资在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的区别在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研究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这一概念的主要作用是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过程中的一切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燃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弃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中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不是商品。因此,实体的商品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的物品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产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指的“物”,就是通常所称的物品。

总之,物流中所称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无论它们处于哪个领域、哪个环节。

(2)对物流中“流”的认识要客观,并注意与“流通”“流程”的联系与区别

流:物流学中的“流”,泛指一切运动形态,具有移动、运动、流动的含义,即指的是物理性运动,特别是把静止也作为一种形态。这种运动形式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由一系列的具体活动才能实现,这些活动包括储存、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等。它们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

流通:物流的“流”,经常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之处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性运动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作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其间的信息流等都不能纳入物理性运动之中。消费领域中的物流活动也是普遍存在的。

流程:一般用于生产领域。因为,物流中的“流”是与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相适应的,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除了由机器设备进行直接加工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工艺属于物流活动,如装卸、搬运,车间半成品和成品的储存等。生产领域中的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的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的“流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物流的两大构成要素“物”和“流”的理解,我们认为,所谓物流是指在为实现物质资料实体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中,所实施的储存、保管、配送、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物流创造了物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有时也会创造一定的加工价值。

思考:如何理解物流产生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