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最美教师张丽莉的现状 > 第三节 用大爱为世人上课(第1页)

第三节 用大爱为世人上课(第1页)

第三节用大爱,为世人上课

丽莉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佳话。上学期间,她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坚强和乐观;在工作岗位上,她告诉大家怎么去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她教大家怎么做好妻子、好女儿;现在,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人们,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人间大爱。

全中国几亿人都在关注着丽莉,到处都在传颂着她救人的英勇故事,她的大爱与坚强让人们为之赞叹,为何在关键时刻她能做出这样的反应?救人瞬间她会想些什么吗?为什么知道腿没有后还能坚强地微笑?她以后能否勇敢地面对人生?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更是很多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那一瞬间,她来不及思考”

丽莉在车撞过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救了面临危险的学生,在生死瞬间,她选择救学生。在这样危急的状况下,人的大脑会产生危险信号,它要求人进行自我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调动身体对危险的来源发起攻击或是掉头逃跑,这种“战或逃”的反应模式很多人都很熟悉。

“一般情况下,这是有个过程的,不是危险情况一出现,人就会攻击或逃跑的。这个危险事件我们称做压力源,人的反应称做压力反应,从压力源到压力反应这一个过程中,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蔡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这个过程中,人会不会紧张,会想些什么,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评价。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其中涉及两个评价,一个是初级评价,一个是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就是说,事件发生时,人要先看看这个情境跟我有没有关系,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不是好事,它的应激性是怎么样的,对我来说有没有损失或者伤害。然后才是第二个评价,也就是次级评价,看我有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应对这件事,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些想法会决定我们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所以这个认知评价在人的应激反应里面还是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这种突然发生、会给人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应激事件,或者压力事件。那么,如果按照蔡教授所说,丽莉在车撞向学生和自己施救的瞬间,她要思考这么多吗?

“张丽莉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这样的反应,她来不及思考。”蔡教授肯定地说,“这是张丽莉老师的本能反应。”

二、本能的背后

丽莉的救人行为,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她的本能,就像“最美妈妈”,她拼命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这是作为母亲的本能。而张丽莉救学生,就是老师的保护学生的本能。张丽莉的救人行为,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

在佳木斯市职教学院405心理咨询中心,20多位成年人正在探讨着有关张丽莉的话题,话题的主人公曾经是他们最为亲密的人,而那“痛彻心扉”的自我反思与剖析更让室内的气氛都凝固了。

“丽莉的这种行为你们都意外吗?”丽莉曾经的班主任周艳秋老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她的眼睛环顾着四周,这些曾经同在屋檐下奋斗,而如今又多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弟子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同窗,那个曾经美丽动人、双眸明亮的丽莉呢?

有种痛苦叫不忍回首,有种思念叫望眼欲穿。这些一同走过16至21岁青春年华的“好哥们”,头脑中永远都是那个爱说、爱笑、爱玩、爱学的朋友,无论如何都不愿相信报纸上、广播里、荧屏中、网络上那个不断出现的女子就是“她”。

但是,大家却又忘不掉赶到哈医大一院时隔着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看到的场景。病**浑身插满管子伴随一闪一闪的仪器缓慢呼吸的人,不正是从前电话中俏皮地跟老师聊天“老周,最近怎么样”,称呼哥们儿“阿三,工作找得怎样啦”的丽莉吗?看着病**的丽莉,他们注意到双腿位置的空空****,泪水顺着眼角流过两腮,滑落在地上。

当大家再次谈论起丽莉的勇敢时,刺痛心灵的一幕还是不断地浮现出来,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我对丽莉的表现一点都不惊讶,也不吃惊。”如今从事心理辅导的周老师打破了僵局,“我是老师,你们很多人也是老师,我们能够体会教师角色的神圣,一旦决定承担起重任,就必然会有角色对教师的规范和要求,那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周老师的话让很多同学都冷静了下来,现在研究和探讨丽莉的行为是最为重要的。孟凡森挺了挺腰板,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话。

“以丽莉的性格,她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理解好、阐释好这个角色,她在工作中的对象就是学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她要想很好地完成工作,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她的所有学生,跟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所以她才能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那不是一种本能,确切地说应该是职业的本能。”

职业规范她、约束她,所以在她的世界里都是爱。周老师对丽莉救人动机的分析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所以在这种情感底色的大背景下,当学生面对危险的时候,她的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学生的安全比我更重要。”丽莉的同窗补充着周老师的观点,“这些从情感上都解释得通,没有虚假的成分。”

20多人在一起还原一位曾经一起走过少年时代的同学,回忆那些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有些人不由自主地哭红了眼睛。

这时周老师提出了一个设想:“这种事情放在丽莉身上她做到了,假如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样?”这个设想将每一位在场者瞬间放到了事发现场,那段在电视上不断播放的事故视频中出现的人一下子变成了自己,而更难马上回答的是他们知道奋力付出后的“结局”。大家又陷入到新一轮的寂静之中。

墙上的石英钟,“滴答、滴答”地走着,不紧不慢。

几个男生看着对方的眼睛,但是很快又移开了。向前一步与原地不动或者退后一步,在此刻显得难以抉择。

“王海娇,你是怎么想的?”周老师点了当年班长的名字。

“周老师,我不能说我肯定不会这样做,那一刻可能容不得多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也许那一刻我们会做到,也许那时候我们被吓傻了。但是我觉得以丽莉这样的个性特点,她做得到我们并不奇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