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晚清民国那些人书籍 > 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第2页)

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第2页)

[1]当指《贼情汇纂》,实情略有不同。

[2]陈守实:《学术日录[选载]·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

[3]1928年9月11日傅斯年致蔡元培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5卷,285~286页。

[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169页。

[5]诸祖耿记:《历史之重要》,《制言》第55期。

[6]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9卷,282页。

[7]《陈寅恪史学论文集》,506页。

[8]约1929年12月3日致台静农,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380页。

[9]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册,699~704页。

[10]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557页。

[11]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2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2]《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专集》第1册,31、91页,台北,中华书局,1972。

[13]《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专集》第1册,6、80页。

[14]章太炎:《劝治史学并论史学利弊》,《新闻报》1924年7月20日,转引自《北京大学日刊》第1526号,1924年9月24日。

[15]章太炎:《救学弊论》,《华国月刊》第1卷第12期,1924年8月15日。

[16]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清华校友通讯》1970年4月29日。

[17]王钟翰:《陈寅恪先生杂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52页。

[18]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引卞僧慧文《怀念陈寅恪先生》9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史学论文集》,507页。

[20]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引卞僧慧文《怀念陈寅恪先生》,97页。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史学论文集》,507页。

[22]严耕望:《治史答问》,23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

[23]《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317~318页。

[24]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心史研究——读〈柳如是别传〉》,胡守为主编:《〈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93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史学论文集》,508~509页。

[26]严耕望认为:“论者每谓,陈寅恪现实考证史事,‘能以小见大’。……此种方法似乎较为省力,但要有天分与极深学力,不是一般人都能运用,而且容易出毛病。”主张用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聚小为大”之法,即“聚集许多似乎不相干的琐碎材料、琐小事例,加以整理、组织,使其系统化,讲出一个大问题,大结论”(《治史经验谈》,94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他还以陈垣、陈寅恪为例,谈及考证学的述证与辩证两类别、两层次。“述证的论著只要历举具体史料,加以贯串,使史事真相适当的显露出来。此法最重史料搜集之详赡,与史料比次之缜密,再加以精心组织,能于纷繁中见条理,得出前所未知的新结论。辩证的论著,重在运用史料,作曲折委蛇的辨析,以达成自己所透视所理解的新结论。此种论文较深刻,亦较难写。考证方法虽有此两类别、两层次,但名家论著通常皆兼备此两方面,惟亦各有所侧重。寅恪先生的历史考证侧重后者,往往分析入微,证成新解,故其文胜处往往光辉灿然,令人叹不可及。但亦往往不免有过分强调别解之病,学者只当取其意境,不可一意追摩仿学;浅学之士若一意追摩,更可能有走火入魔的危险。援庵先生长于前者,故最重视史料搜集,至以‘竭泽而渔’相比况。故往往能得世所罕见,无人用过的史料,做出辉煌的成绩,……前辈学人成绩之无懈可击,未有逾于先生者。其重要论著,不但都能给读者增加若干崭新的历史知识,而且亦易于追摩仿学。”(《治史答问》,85~86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

[27]王钟翰:《陈寅恪先生杂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53页。

[28][法]玛丽昂娜·巴斯蒂著,张富强、赵军译:《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福州船政局引进近代技术的前前后后》,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8辑,1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91。

[29]张荫麟:1934年3月7日《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6月。

[30]《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寒柳堂集》,170页。

[31]翁同文:《追念陈寅恪师》,《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61~62页。

[32]《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金明馆丛稿二编》,23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