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民国国学大师有哪些 > 三讲学与研究(第2页)

三讲学与研究(第2页)

1933年,张荫麟撰文称龚自珍作于道光二年(1822)的“汉朝儒生行”诗中某将军指岳钟琪,陈阅后,托容庚转告张“所咏实杨芳事”。张荫麟思考再三,接受其意见,并复函道:

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诗中“一歌使公愳,再歌使公悟”之公,殆指杨无疑。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定庵识之,当在此时,因而献诗,盖意中事。次年定庵更有“寄古北口提督杨将军芳”之诗,劝其“明哲保孤身”也。本诗与杨芳之关系,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今当拜谢先生之启示,并盼更有以教之。[28]

张荫麟是当时新旧各方公认的才子,没有极深功力,岂能轻易从他笔下看出破绽?可见陈寅恪此时亦能在晚清史解释今典,一展其同情式以诗证史的绝技。

陈寅恪晚年治史由中古转向明清,方法又由外族语言转向本位汉语,都有其前因与必然。没有这种站在本来民族地位上对外来学说尽力吸收后对于传统和西学的超越,其自成系统、有所创获的治学方法就难以完善,近代中国史学就无法在宋代的高峰之后再创新高,与国际学术巨匠引导的主流并驾齐趋。对于陈寅恪晚年转向的误解,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民族文化命脉与价值的理解。就此而论,清华研究院时期不仅展示了陈寅恪的学术文化抱负,也显示了其一生学问的大体和脉络。他与其余几位教授及讲师关系的疏密和学行的异同,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那一时代国学界的共相与变相。

[1]《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子馨文在》第3卷《思桥集》,449~450页。

[2]《清华国学研究院》,《大公报》(香港),1977年2月23日。

[3]《教授来校》,《清华周刊》第359期。汪荣祖《陈寅恪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称其在清华研究院首开课程为佛经翻译文学,实该课程为清华大学时期所开设。

[4]姜亮夫:《忆清华国学研究院》,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237~239页。

[5]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传纪文学》第16卷第3期。

[6]《研究院学生招考规程》,《清华周刊》第441期,1928年5月18日。

[7]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3册,72页。吴宓对于该院事务,相比之下与梁启超的共识反而较多。

[8]齐家莹编撰,孙敦恒审校:《清华人文学科年谱》,43页。

[9]《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7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对于梁氏学问的粗浅博杂,胡适、周善培、容肇祖等人均有所议论。

[10]《梁任公教授谈话记》,《清华周刊》第352期。

[11]《指导之方针及选择研究题目之商榷》,《清华周刊》第354期。

[12]《欢送赵元任先生》,《清华周刊》第416期。赵妻杨步伟与人合作开一小食店,原拟自用,后学生要求搭伙,颇受欢迎(参见杨步伟:《杂记赵家》,55~58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日记》手稿本1939年9月22日。

[14]劳干:《忆陈寅恪先生》,《传记文学》第17卷第3期。

[15]刘桂生、欧阳军喜:《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补》,王永兴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436页。其在中文系所开课程为佛经翻译文学、敦煌小说选读、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等。

[16]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3册,53~54页。

[1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118、1129页。

[18]刘桂生、欧阳军喜:《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补》,王永兴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433页。

[19]缪子才:《送戴密微教授归省序》,《厦大周刊》第152期,1926年5月29日。

[20]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清华校友通讯》1970年4月29日。

[21]《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239页。

[22]《研究所国学门通告》,《北京大学日刊》第2000号,1926年12月8日。该通告写于12月2日,则陈寅恪担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的时间较以前所说为早。

[23]陈守实:《学术日录[选载]·记梁启超、陈寅恪诸师事》,《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

[24]1928年9月11日傅斯年致蔡元培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5卷,285~28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25]王汎森、杜正胜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64~65页。陈于1929年正式应聘。

[26]《中央研究院过去工作之回顾与今后努力之标准》,《蔡元培全集》第5卷,371页;《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27]汪荣祖:《陈寅恪评传》,81页。

[28]1934年3月7日《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6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