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末民初国学大师 > 二科学与学科(第2页)

二科学与学科(第2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292~293页。

[3]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1年第7期,1905年8月20日。

[4]顺德黄纯熙撰:《国粹保存主义》,《政艺通报》第21期,1905年7月17日。

[5]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传》,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106页,成都,巴蜀书社,1985。

[6]《国粹学报》第3年第1期,1907年3月4日。

[7]《一个对比》,《贺昌群史学论著选》,534页。

[8]闻一多:《论振兴国学》,《清华周刊》第77期,1916年5月17日。

[9]赵炳麟:《谏院奏事录·请立国学专门疏》,《赵柏岩集》卷一,30~31页;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1辑之303,955~957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0]《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1905年11月26日。

[11]《〈国学丛刊〉序》《观堂集林·别集》卷四,《王国维遗书》第三册,202~206页。

[12]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政艺通报》第21期,1905年7月17日。

[13]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谓:戊戌“张尝言:‘国学渊微,三百年发明已备,后生但当蒙业,不须更事高深’”。

[14]毛子水:《“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引文中部分意思出自该文所附胡适函。

[15]《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

[16]《研究所国学门第四次恳亲会纪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1号。

[17]《整理国故与打鬼——给浩徐先生的信》,《胡适文存》第3集,211~217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

[18]《新南社发起宣言》,《新南社组织大纲》,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5月5日。

[19]《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20]“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182~184页;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之429,183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

[21]《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207页,1934年版,香港,中文大学近代史料出版组1973年影印。

[22]《且慢谈所谓“国学”》,《小说月报》第20卷第1号,1929年1月。

[23]《胡适日记》(手稿本)1929年2月4日。

[24]《研究院纪事》,《国学论丛》第1卷第1号。

[25]《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征求名著稿本通告》,《燕京学报》第4期,1928年12月。

[26]《东南大学国学院整理国学计划书》,《国学丛刊》第1卷第4期,1923年12月。

[27]《国学研究所业已成立》,《齐大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10月10日。

[28]《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大纲》,《厦大周刊》第134期,1926年1月2日;《国学研究院章程》,《厦大周刊》第160期,1926年10月23日。

[29]陶存煦遗稿:《天放楼文存》下册,637~639页,影印稿本。

[30]《北京大学日刊》第1421号,1924年3月17日。

[31]《国学门纪事·致本校同学启事》,《国学季刊》第1卷第3号,1923年7月;《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5号。

[32]顾颉刚:《一九二六年始刊词》,《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

[33]《国学门纪事·附古迹古物调查会草章》,《国学季刊》第1卷第3号,1923年7月。

[34]吴宓:《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研究院章程》,《清华周刊》第351、360期。

[35]《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纪盛》,《厦大周刊》第159期,1926年10月16日。

[36]《〈敦煌掇琐叙目〉叙》,《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3期,1925年10月28日。

[37][日]桑原骘藏著、陈彬和译:《读陈垣氏之〈西域人华化考〉》,《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6期,1925年11月18日。

[38]《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胡适文存》第3集,211~217页。

[39]《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10月10日《国学周刊》国庆日增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