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讲晚清民国历史的书推荐 > 三新文化派(第2页)

三新文化派(第2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429页。

[12]《顾颉刚遗札》,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257~258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3]《胡适日记》手稿本1923年4月4日。

[14]周作人:《苦茶——周作人回想录》,321页。

[15]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13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6]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28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第三章《北大国学门“整理国故”的研究方向》第一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新国学的研究纲领》,222~272页,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395页。

[19]黄福庆:《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5),1982;鲁迅博物馆藏:《周作人日记》影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苦茶——周作人回想录》。

[20]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209页。1923年4月,丁文江曾致函胡适,试图联合南北学术机构团体对此事发表正式意见,提出三条原则:1。用人应绝对破除留学国界、政治党派、省界。2。评议员请有名的老先生,而所长馆长请年富力强、确有成绩的人。3。应与现有的中国机关合作。这无疑也有利于北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94~195页)。

[21]萧公权《落花:和雨僧空轩之作》:“灵风吹梦得归无,梦到秦楼事事殊。宝镜新状夸半面,罗襦近好系双珠。空传谢掾挑邻女,几见文君忆故夫。鹈鴂先鸣兰芷变,碧城回首隔平芜。”《国风》第5卷第5期,1934年9月1日。新文化兴盛之际,不少同道已指出主持诸人有简单表浅意气等弊病,只是有保留地同意其大方向。

[22]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1册,512页。

[23]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上册,599页。

[24]《胡适之先生演说词》(陈政记录),《北京大学日刊》第696号,1920年9月18日。

[25]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6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6]周光午选辑:《吴吉芳先生遗著续篇》,《国风》第5卷第11、12合期,1934年12月。

[27]姜义华主编,沈寂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1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

[28]张闻天:《生命的跳跃——对于中国现文坛的感想》,《少年中国》第4卷第7期,1923年9月。

[29]《课余》;《翻译事业与清华学生》;《新诗》,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4卷,145、262、216~217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0]《清华文史周刊专号》,《读书月刊》第1卷第9号,1932年6月。

[31]杨向奎:《回忆钱宾四先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编:《钱穆纪念文集》,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2]《胡适日记》手稿本1934年2月14日。北大国文系共开课31门。

[33]《古史辨第四册》书评,《读书月刊》第2卷第7号,1933年4月。

[34]刘北汜:《忆朱自清先生》,《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

[35]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242~243页。

[36]吴鲁芹:《记珞珈三杰》,《传记文学》第35卷第4期,1979年10月;李钟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始末记》,《传记文学》第39卷第2期,1981年8月。其余两位庄子,一为庄子本人,一为日本学者(疑指武内义雄)。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467页。

[38]《“京派”与“海派”》,《鲁迅全集》第5卷,432~43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222页。胡适对刘文典的学问,或有谬许之处,曾经杨树达指出。而刘文典后来据说:“极端喜欢旧文学,又极端讨厌白话文,常拿某些新文学家开玩笑。他是胡适之的友好,常说:‘胡先生什么都好,就是不懂文学。’”(傅乐成:《我怎样学起历史来》,《传记文学》第44卷第5期,1984年5月)这恐怕是对早年境遇的逆反。

[40]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264页。傅斯年曾写寓言小说讽刺顾的疑古,这大概是两人在中山大学矛盾冲突后,傅声言将令顾到处不能安身的举措之一,后似未公开发表。

[41]《励耘书屋问学回忆——陈援庵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感言》,牟润孙:《海遗杂著》,97页。与陈垣关系密切者当属思辨社成员。

[42]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409~410页。

[43]杨树达谓治学须先因后创,“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其人必庸;不温故而欲知新者,其人必妄”。前者指黄侃,后者指胡适(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29页)。

[44]浦江清:《清华园日记·西行日记》,5~12页。

[45]周作人:《苦茶——周作人回想录》,381页。

[46]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71~72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