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经济学类专业导论 >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第2页)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第2页)

但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学科资源存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整合。突出的表现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这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被分割在不同的院系(见表8)。

表8主要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学科的分割状况

注:下文中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归为外贸院校

4。外贸院校发展模式

外贸院校是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的外贸院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外贸院校同其他院校相比,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发展上,专业优势和特色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1)教学和研究领域显著的专业特色

外贸院校在国际贸易领域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保障了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专业特色。比如,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普遍设置了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商贸制度、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国际贸易仿真等其他高校难以开设的细化课程。在研究领域上,也体现出较强的专业化特色。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系除了在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WTO研究和国际贸易实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还一直关注FDI、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和世界市场行情的教学和研究,电子商务、特许经营和采购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已显出明显的优势,建立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和特许经营研究中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设有WTO与多边贸易体制研究基地、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研究基地、现代国际商务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与欧盟经济研究所、国际经贸教育教学研究所、国际商务案例研究中心等。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产权、进出口贸易、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

(2)较强的涉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贸院校很好地发挥了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涉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一优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能力要求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译、写五个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擅长书面和口头表达”。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英语交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办学宗旨之一是培养“具有很强涉外业务能力的高质量外向型人才”。相应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外贸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强化了英语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全英语班)就是典型个例(见表9)。

表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全英语班)英语必修课程

续表

(3)重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是外贸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要优势。例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与国内外各类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已有二十多家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广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发证券、友邦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四个重要的实习基地。学院每学年都会举办一次“实践周”活动和一次暑假“三下乡”活动。

5。高职高专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各类高职高专类院校估计在1000所左右,而且招生规模巨大,许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在校人数达到了数千名甚至上万名。这类院校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与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办学模式相比,它们实施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我国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本科压缩型”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专业素质教育。按照该模式进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处理中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既违背了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又不符合高职特征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二是忽略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实用知识、新兴知识和国际贸易实践发展动态的教学;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忽略了实际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培养;四是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职业道德和态度的培养。另一种是“岗位技能型”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强调岗位操作技能和劳动态度的培养。按照该方案进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外贸业务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潜在作用,使学生独立分析国际市场环境和驾驭国际商务运作的能力较差,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受到局限;二是过分强调专门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关联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难免导致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过于狭窄;三是过分强调培养外贸业务员单一岗位所需的各种操作能力,忽略了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技能的培养,势必影响受教育者的就业广度以及未来的职业迁移;四是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些院校已经意识到传统模式的弊端,开始在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式的创新。例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上述培养目标,该校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整合性的特点,它不是某种技能或知识的单独运用,而是该专业各种技能、知识的整合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直接获得,只能通过高职全程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中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且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这三种能力既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国际贸易专业的能力体系。“四证”即指英语水平等级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学历证)。

应该说,高职高专类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些做法值得高等院校反思和借鉴。

(二)专业定位

1998年,教育部依据《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1997]3号)确定的指导思想及总体部署,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工作原则,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研究、分科类进行专家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并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审议后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该目录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和国际商务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园地,不仅要集合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商务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力量,更要将扎实的理论与实务功底上升为学生的创新与研究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赋予专业建设紧跟学科前沿、适应教改趋势的能力。这就要求各类高校的国贸专业在学科整合、师资培养与科研能力上促成办学目标的变革。事实上,无论是国内综合性大学还是财经类院校,都在这三个方向上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归属于经济类学科中偏向应用、管理方向的类别。所以,尽管其在各类高校中演进的历史不尽相同,但植根于经济学、贸易学,借力于管理学、金融学,并最终扩展为涵盖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企业管理、外贸英语等诸多方向的复合型经济学专业——这一发展脉络却是共性的,是用学科整合锻造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综合优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