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出版和引进了一系列优秀教材
学科建设需要高质量的专业教材作为支撑。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较少,而且主要采用苏联专家编写的教材,国内编写的教材也仅限于介绍中国的对外经贸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出版了一系列优秀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在内容上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局限,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和引进了《国际经济学》《WTO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等反映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贸易实践发展新特征的新教材(见表4~表5)。
表4国内学者编著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主要教材
表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引进教材
③师资队伍层次稳步提升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际贸易领域的师资主要是从商业经济和贸易经济等学科转过来的,大多数师资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这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经过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努力,不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现已形成了本科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30多年来,培养了众多高层次的专业师资队伍,很多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多拥有了博士学位,少数院校还引进了国外留学归来的高层次人才。近两年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还举办“高级国际贸易暑期培训班”,聘请国际贸易领域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大大拓宽了国内青年教师的视野和研究能力,并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④学科整体水平大大提高
客观地说,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同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相比,我国的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但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各院校的努力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科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例,1988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时,全国没有一所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跻身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2002年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取得突破,成为全国首个国际贸易国家重点学科。而到2007年,教育部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中,已经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六所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从1988年的空白,到2002年零的突破,再到2007年的六所高校,充分说明了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整体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情况也可以看到,2008中国大学经济学本科A++级专业院校名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7所;在2006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应用经济学专业排名中,有14所高校获得A及以上的得分。这些都说明我国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不仅限于一两所院校,体现出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3)全国性的学科平台
全国性的学科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全国性学科平台主要有两个: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
①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于1981年7月在北京成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个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国际贸易学术团体,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直接领导下,由政、学、企各界人士组成的专门从事外经贸研究与交流的权威学术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我国从事国际经贸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以及从事我国对外经贸政策、理论研究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和科学发展观,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学术民主的方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学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成立三十年来,在原外经贸部和商务部的领导及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由一批在国际贸易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曾驻国外我使馆经商处的外交官担任顾问、会长、理事。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经历届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国际贸易形势和我国外经贸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征文评奖活动、出国考察访问和接待境外学者来访等,积极开展了国际贸易学术研究、交流和人才培训与信息咨询活动,把理论研究与对外经贸实践相结合,在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为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部门服务;学会定期和不定期出版多种刊物和图书资料,及时传播有关学术研究成果,广泛宣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贯彻对外经贸方针政策的成就与经验,普及国际经贸知识。通过上述各项活动,推动了我国对外经贸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有关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并发挥了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和参谋咨询作用,因而得到各有关单位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的欢迎与好评,使学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
②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
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于1991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起成立,得到了当时对外经贸部和国家教委的支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05年9月11日到13日在北京主办了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05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来自全国51所知名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济济一堂,就国际贸易学科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当前国际经贸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国际贸易的研究方法问题,各高校学术交流、师资和研究生培养和交流协作问题,设置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大会讨论了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的章程,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成立了新一届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15所高校被选举为常务理事单位,大会决定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常设秘书处设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2006年8月的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06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会议上,又增补了香港城市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六所大学为常务理事单位。
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的宗旨是:推动国际贸易协作组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国际贸易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加强国际贸易教学研究与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的合作,进一步振兴我国的国际贸易学科,繁荣和发展国际贸易的教育事业。
(二)国外同类专业发展情况
在国外,高等院校设有国际贸易学科的已不多见,大都是经济学专业下的分支专业国际经济学(IionalEics)或者商科分支下的国际商务(IionalBusiness)。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经济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不同,它是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经济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部分又称为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如供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等,属于实物层面(RealSide)的研究;宏观部分又称为国际金融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宏观经济分析的工具,如国民收入恒等式、货币方程式、货币乘数、外贸乘数等,属于货币层面(MoarySide)的研究,因此国际金融理论又称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OpenEaics)或国际货币经济学(IioaryEics)。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政府经济部门从事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研究工作,在国际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很不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新兴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贸法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国际商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国际商务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国际商务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了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国外,国际商务专业涵盖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商务环境和组织(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关系、国际货币体制、国际金融市场、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各国贸易与投资政策、政治与法律环境、商务文化与文化差异研究等)、国际商务准备和国际市场的进入(国际商务研究、国际商务进入战略、跨国公司研究等)以及国际商务战略及国际经营(国际营销、国际服务业、国际物流、国际金融管理、国际贸易新方式、国际会计和税收政策、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营的组织与控制等)等内容。在我国,随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的拓展,“国际贸易学科”有可能被“国际商务学科”所替代。商务部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包括商贸、经济、法律、外语、金融和管理等知识在内的商务专业,培养具有商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商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