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让·焦诺的《种树的男人》
孩子们很好奇,因为他们知道你的QQ签名就是“做种树的男人”,他们还不太懂得你的意思,不过没关系,听完这个故事,你相信他们有人会懂的。
故事很长,嗓子很疼,但是看到他们很专注地听,你还是很开心。尤其是几个女孩子,从自己的座位上跑过来,就坐在讲台旁边,那么渴望接近你,接近这个新鲜的故事,让你很感动。
这次读此书,你显得有些功利,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而朴素。你读得很慢,在读的同时将故事里提到的一些生僻的词一一板书出来,你是想,囫囵读过去,孩子也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地忽略过去了,这些语词就不能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任何的痕迹,这些语词所依附的思想和情感也就轻易地抹过,孩子最后记得的只剩下一个瘦骨嶙峋的架子,很多的血肉,很多的汁液也就不知不觉地淡化了,烟消云散了,多可惜哦。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大量阅读后还不会运用不善于理解?这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兴趣点都是在追逐故事情节,而忽略了语词本身了。
为了帮助他们积累一些词语,也为了帮助他们留下更深刻的痕迹,你这样慢慢地读,适当地板书一些语词,应该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尝试吧。
孩子们没有你想象中的不耐烦,他们没有计较你读得那么慢,事实上,这个故事你读了整整一节课,三十五分钟!对于一个故事来说,这样读确实够慢的了。可是,只要孩子们能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注意到,每当板书一个词时,都会有孩子紧紧地盯着,似乎要从里面揣测出什么来,又像是要从里面挖掘出一些含义来,故事在向前讲述,孩子们比以往更容易读懂故事的内涵,而你也因这样缓慢而坚实的阅读咀嚼出更多的滋味来,那是你先前的阅读所无暇顾及也根本没有深思过的东西——阅读的胜景总是盛开在重读的路上。例如,烧炭工人在故事里的意味,这片荒原上曾有的大树莫非都是他们烧掉的?又如,这片高地的荒凉,不仅仅是环境的荒芜,更有那里的人们自杀已成传染,精神失常屡见不鲜,死亡的气息随时笼罩着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高地,这才是真正的荒原啊!在这样的背景下,布菲耶的工作意义多么深远,他所创造的奇迹多么伟大。发自内心的折服从你们心底升起——这才是真正的品行出众!
讲述结束以后,孩子们想到了那只快乐鸟(《快乐鸟的许诺》),是她把荒凉的大山变得一片葱茏,你告诉他们那是爱与坚持的力量;布菲耶把荒原变成鸟语花香的森林,这是心无旁骛的无私奉献;你为他们推荐并购买一本本童书,就是想让你们这里的阅读高原蔚然成林。当你问他们哪些孩子喜欢读书时,班上站起来很多的“小树”,他们伸展着自己的胳膊,好像已经成长为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呢。你骄傲地宣布了很多孩子的名字,你说“这就是我种下的桦树、橡树、山毛榉树”!
想当初,校长希望你来了以后能想办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这个目标早已达到,孩子们由以前沉迷于游戏留恋于卡通漫画到现在能看完一本又一本你精心挑选的童书,你是欣慰的。在他们的生命中,有这样一程,是这样一位老师陪他们一起走过,已经足够难忘的了。
每念至此,你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你不会刻意给自己添加多少负担,就这样轻松上路,充满信心,一路欢笑,多好。
你喜欢有情感温度的课堂,你追求有思想深度的课堂,哪怕一节小小的图画书阅读课,你也要上出它应有的深刻的道道来。
《黑色的国王》,这是一本图画书的名字,接力出版社“怪味豆”系列里的一本。作者法国的杰侯姆·胡里埃。听说过吗?《有色人种》听说过没?这个故事里,一个黑人小孩对一个白人小孩说,我是一个黑人,我出生的时候就是黑黑的;你是一个白人,你出生的时候,却是粉粉的;我长大以后还是黑黑的,你长大以后变成白白的;在太阳底下,不管怎么晒,我都是黑黑的;在太阳底下,不一会儿,你就晒成红红的……最后一句令人震撼:我们都是有颜色的,可是,你却叫我有色人种!多精彩的小故事,对于种族歧视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黑色的国王》带给你的将会是另一种精彩。话说有一天,黑色的于布(不是Y理解的“一块布”,也不是W笑谈的“多余的布”)吃掉了国王(黄色),自封为王,然后又吃掉了红色家族、蓝色家族、绿色家族,就在灰色庆幸自己不是被吃掉的红色、蓝色和绿色时,最后也被吃掉了。变得最强大的于布最后因为吃得太多摔了一跤爆炸了,大家都逃了出来,重新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是大家都忘了黑色的国王于布,只有灰色心存余悸,为了不让别人忘记那段历史,它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看完这本书,你心里一直打鼓,二年级的小豆丁啊,能把这本书读成啥样子呢?
左思右想,最后你决定,还是上成一节说话课比较合适。
你们先从国王聊起。童话故事中,王子公主的故事不少,国王的有哪些呢?
孩子们反应快,调动积累也迅速,你之前读过讲过的故事他们都能及时想起,有人说到《喜欢大的国王》,有人说到《夜莺》,有人说到《打呼噜的国王》,有人提到《害怕真龙的国王》,还有《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国王……
回到故事的名字——黑色的国王,又会让这些爱幻想的孩子们产生怎样漫无边际的联想呢?
有人说,这个国王不喜欢其他的颜色,要把所有的颜色全部涂黑;有人说这个国王的世界一直是黑暗的……
接下来,你们顺着无字的图画,进行故事接龙,每个孩子都将自己看到的内容顺着前面同学的思路,共同编织了一个奇妙的故事……
从前有个黑色的国王,吃掉了黄色,吃掉了红色,吃掉了蓝色和绿色,最后把灰色也吃掉了。黑色越来越强大,最后吃得太多,撑爆了。从前被吃掉的黄色、红色、蓝色、绿色、灰色都趁机逃了出来。生活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只是黑色不再存在了。只有那个灰色,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样子,他开始向小朋友们讲起了黑色国王的故事,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单纯看着画面,孩子们能你一言我一语,将这个故事表述出来,而且竟然跟原来的故事极其接近,令你惊叹。
但是这终究是零碎的讲述,你们需要统整,需要一个孩子将这个故事完整讲述一次,还需要听到原来的故事,看到它本来的样子。这是对一个故事的重新经历,对一本书的重新出发。再次经历时,有人恍然大悟,有人会心一笑,有人若有所思。
等大家完整地讲完这个故事以后,你们开始了文学的讨论:
听完这个故事,你没有想到的地方是什么?
一句话激起一层浪,大家纷纷说:没有想到黄色的是国王;没有想到黑色原来不是国王,是吃掉黄色才做了国王;原来黑色是有名字的叫于布;没想到别人都忘记了历史,只有灰色记得那段历史;没想到灰色会变成讲故事的人,没想到于布会爆炸……
为什么呢?为什么别人会忘记那段历史?
你们开始分析原因:因为太恐怖了,所以不愿记得宁愿忘记;因为灰色是最后被吃掉的,看到整个历史,所以它全部记得;因为那段历史太长了所以记不住;因为其他颜色是最早被吃掉所以不知道后面的内容……有人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就是“饱不忘饥”。
越说越深奥,就有孩子反对了,说自己听不懂。
于是,你们开始提问题。
“为什么黑色要吃掉国王?”
是因为它只想自己活在世界上?是因为它饿了?是因为它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颜色?
当大家相互残杀,“吃”来“吃”去,那多可怕。
结局呢?因为灰色的讲述,人们记得这段历史了,历史就不会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