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电子书 >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1页)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1页)

7规则的内在运行

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群体中个体的自由。规则不是先在的硬性要求,而是顺应群体的需求,在情境里诞生,更是协商和民主的产物。

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处罚与赏识同在。

这些年来,因为辗转求学的缘故,我和国内国外的同龄人交往较多,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孩子与国外的孩子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举止散漫,言行随意,说话不注意场合,尤其是在团队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一看就知道,平时缺乏规则的训练。

一个在题库训练中长大的孩子,哪里有时间去学习得体地与人交往?一个在应试体系里拼杀出来的人,怎么会有心思去理解他人?

这不是为自己找托词,因为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就像几米的图画书《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所说的那样,我们身上存留的这些坏习惯,都是从大人那里沿袭过来的。

不是我们不守规则,不是我们言行失范,我只是希望借此让大家好好回想一下:在你们大人的眼中,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我更想问问老师们:

在你的职业追求中,你会在意什么?

是流动红旗、考试分数?

还是个体生命的真实生长?

在你的心里记挂的是什么?

是做领导眼中的好员工,

还是家长孩子心目中的好朋友、好老师?

我还想问你:

你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那成堆的作业苛刻而生硬的规则造成的对童年的伤害也算在内吗?

“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切怎么就变成了没休止的应试了呢?那句笑话怎么说来着?“上学就上学呗,还要考试,人与人之间咋就这么没有信任呢?”

“为了一切的孩子”—在你埋头改作业批试卷的匆匆里,你能关注到几个孩子?在你整齐划一的规则统治中,你只看到一个孩子,一个听话的、乖巧的、能领会老师意图、善答题、成绩好的孩子。

当然,我也知道这是你们的无奈,你们也是在高压之下身不由己,或者说,你在进入那个氛围那个环境之后早就丢失了自己。

经常听说有老师出奇的严厉、有杀气,然后大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老师班上的孩子守规则。这真是一种很荒诞的逻辑。

常听大家说起这样的故事:

有孩子忘记穿校服,被同学举报后,遭到老师劈头盖脸一顿训斥,罚站在教室外面不能进教室,然后一个电话让家长赶紧送来,又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教育。家长即便心中不服,也只好不断认错,保证下次不会再发生,继而转身对孩子劈头盖脸的一顿痛斥,说不定回家后还会来个男女混合双打……

有孩子没佩戴红领巾或者队徽,被督查生扣去班级一分,引起一些同学的气愤,不仅引来同学的谴责,更有好事者偷偷将被扣分者的衣服藏在别处,故意让他找不着,以此作为对他影响班级荣誉的惩罚……

这就是硬性的规定、不近人情的规范带来的畸形的后果。

如果教育注定只会带来伤害,这是何等悲哀!

规则的确立与执行不是为了个体的简单服从,而是为了群体的和谐共生。

在这一点上,他的想法跟很多人不同。

在他的班上,如果有个孩子说他恨这个班,非要这个班被扣很多分然后得不到流动红旗,甚至在要交给老师的本子上写着“某某班,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他对爸爸妈妈说“我不愿进这个班,我不想听到这个班的名字,不愿想到这个学校的名字……”,我相信,他一定会认为那是他最大的失败。他一定会赶紧质问自己:“我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给一颗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

生硬的教育一定会给柔嫩的童年带来伤害。所以,教育者要小心又特别小心,别因为自己的狂妄无知,给很多很多的童年带去很久很久的阴影。

这些伤害、这些阴影,有些会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消退,有些则永远印刻在孩子的心中。

他不是不要规则,但是,他一直强调,规则必须在爱与自由中建立,用一大箩筐事先制订好的规则去套住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肯定要让孩子受伤。

他总是根据班上发生的情况,及时和我们商议,一起制订出大家认可并愿意遵守的规则来,用彩色笔分条分项写在一张A4的白纸上,然后粘贴在教室的黑板上,让每个人随时都能看得见,随时以此作为约束我们言行的规范。即使因为不小心违背了规则,也一定会有小小的惩戒(说起惩戒,开始我们是要求在操场跑步,然后是爬楼梯,跳绳,他希望我们即便犯错受罚也要得到某一方面的受益,例如身体素质的提高,我亲眼看着很多同学由不会跳绳到成为跳绳高手,我自己,也一样),我们也心服口服不敢放肆。因为,这些规则是他和我们一起制订的。

根据班上随时发生的各种情况,他和我们及时讨论:又该一个什么规矩诞生了……

于是我们慢慢就约法几章:

1。要相互尊重,不要侵犯别人,也不要受到别人的侵犯,不能原谅对方就立即告诉老师,不要自作主张简单对抗;

2。倾听时眼睛要看着说话人;

3。上课时不要随便下位,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书和文具放在抽屉里摆整齐;

4。要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确保离你最远的那个同学也能听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