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电子书 > 你读让焦诺的种树的男人(第3页)

你读让焦诺的种树的男人(第3页)

于是,你们终于明白了,霸王龙为什么在知道小翼龙的真实身份后并不说出来,原来他是害怕失去小翼龙,他想跟小翼龙交朋友啊。最难忘的是在小翼龙飞走之后,眼看追不上了,他还是表白了自己的心声:“我特地捉来了你最喜欢吃的鱼,想和你一起吃,想看着你的脸说声谢谢,真的谢谢你啊!”

就在这刹那间,你们的心被轻轻击中,莫名的感动袭击了你们,是这样的猝不及防,又是这样的不期而遇。

那片璀璨的夜空,那颗滑落的流星,那滴晶莹的泪珠,那个坐在崖顶上一直守候着的霸王龙,永远定格在你的课堂上,也感动在你们的生命里……

回想短暂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你很无奈地发现,初中的这些大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仅限于抓知识点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兢兢业业应付考试,确保班级的学生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来,可是,当你尝试着把优秀的图画书带进课堂的时候,当你在教授语文教材之余给孩子们读点经典的童书片段、诵读颇富韵味的经典诗文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原本沉闷的课堂开始涌动着生机……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每一间教室,都应该是一片沃土,每一节课堂,都应该被文学润泽。

你曾经去桂林做阅读公益活动,应邀在一所名校给孩子们讲述《爱心树》,你发现一起听故事的2~5年级的孩子中,在对于故事的亲近、把握、体验、感悟上,大孩子反而不如小孩子,二年级的小朋友更爱参与到故事里来,他们很踊跃地诉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动,而大孩子只会用搞笑的神情来阅读这个故事,早熟让他们过早地远离了本属于他们的纯真,他们无法从故事里体尝到感动。

是谁把小小的孩童过早地拉离了童年,引向了青涩世界?教师和成人在孩子的童年学习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所操持的教育教学、所信奉的话语方式是顺应还是扭曲了孩子的发展?这些问题引起了你更深切的思考。看当下的语文教学,它所呈现的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编辑整合的“教材体”,在引进的过程中丢失了原生态的滋味,缺乏亲切感,见文字难见文学;大家所推崇的教法倡导合作探究,过多言语词义的解析与抄练,太少原始的肉声的讲述与诵读,缺少对母语的直接亲近,孩子们从课堂上得到的只是语言的碎片,远远缺少对高贵的语言必要的敬重;儿童文学严重缺席,一册书中很难找到几篇像样的儿童文学佳作,本该属于孩子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都在大家的视野之外,家长、教师以及语文教学专家对儿童文学的轻视乃至漠视让孩子过早逃逸童年的纯真,让当下的语文学习走上了一条歧途,以致在日渐繁重的学习与日渐高涨的应试压力下,孩子的消遣与排压方式变成了片面追求热闹和刺激的快餐阅读、网络游戏。可以想见,这样的童年注定是虚无的浮躁的,离圣洁的精神家园渐行渐远。

毋庸置疑,一位语文教师仅有儿童文学素养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拥有更为广博的文史哲、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功底,但是,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儿童文学是“儿童、成人、文学”相乘的文学样式,是轻巧的沉重,是清浅的深刻,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它与孩童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现今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才出现了把语文教死,把学生教呆的必然结果,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走近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欣赏儿童、赞美儿童,为儿童的阅读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阅读儿童文学是走向童年打开童心的密钥,那些充满童心的儿童文学作家,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借由文字安静地进入儿童世界。在儿童阅读推广风生水起的今天,我们正向儿童文学走去,儿童文学也正向我们走来,它唤起我们太多美好的童年记忆,并融入这个记忆,去寻找某种难以言说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可以拯救未来,唤回童年,可以让长大了的成人得以栖居在一个诗意的国度。

根据平时的阅读推进实践,你总结了几种范式,可以提供给众多像你一样的一线老师,让他们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环境,在儿童文学走进课堂上有着自己的实施模式。

·移花接木

推广伊始,在教学中做些改良的尝试,课堂上偶尔穿插一些图画书的阅读以及其他经典童书的诵读,孩子往往喜不自胜,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堂的期待与日俱增。这样有意识地把优秀童书带到孩子面前,让他们在语文之外在练习之外在教辅之外还能拥有亲近经典的机会,这是每一位童年阅读推广人的自觉使命,孩子的手就是需要我们这样轻轻地牵起来走向明亮的远方的。

·顺手牵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根据选文情况、时令特点适时地引进一些儿童文学著作的阅读,遇到节选的就直接读原著,遇到某个节日可趁机读些相关的作品,例如中秋节就可以“月亮”为主题开展主题诵读和图画书欣赏。

·暗度陈仓

推广一段时间以后,浅尝辄止不能满足孩子阅读的渴求,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大量引进经典的童书,确保孩子在爱上阅读之后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语文教材可以从轻发落,每周留出一两节或者每节课空出5~10分钟时间用作读书交流、好书推荐、经典赏析。海量阅读大量诵读的孩子更有底气更有灵气,他们的气质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谈吐都会跟没有阅读的孩子不一样。

·分而教之

有胆识有想法有魄力的学校,可以实行“语言”与“文学”分而教之的策略,组织教师编写用来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再选编优秀的儿童文学及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赏析教材,在夯实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孩子的阅读视界、提高文学素养,让高雅高贵的阅读伴随孩子一生。

推广阅读已多年,你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这一点,根据你的了解,国内还鲜有人来触碰。

关注死亡,这是生命教育中无法绕过的一环,同时,也是开启智慧与哲思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智在哪里?

生死本是一个永恒的大命题,洞晓生死玄机,也就是了悟生命的意义,豁达通脱地面对乃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人们更多地视死为生命的终结,是神秘的未知,是黑暗的深渊,是万劫不复的虚无,是阴森可怖的地狱,是魂灵出没的场所,就连三岁左右的小孩都知道,死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死了就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于是会说出“我不想他死”这样的话来。

正因为未知,我们的想象力才会无限制无穷尽地渲染着死亡的恐怖,人为地增添太多的伤情,所以直到有一天,生命真的从我们身边消失的时候,我们只能手足无措地被巨大的哀伤所淹没。

这固属人之常情,就像我们小时候最爱听也是最怕听的鬼故事一样,也像我们小时候一看见就害怕的黑棺材一样,我们关于死亡的认知没有一丝童话色彩,因此,我们即便看到摆放在灵堂的遗体,心中只会本能地感到害怕甚至觉得晦气,死在此时已与邪恶连为一体。当我们把目光稍稍移向身外,看看浩渺的大自然,我们不难发现,那里每时每刻都为我们演奏着一曲曲生死轮回的赞歌。

是的,生命本是一种轮回,是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

何谓生?

甲骨文中的“生”字,像是一棵小树苗破土而出;金文里的“生”字比甲骨文中多了一对枝条;到了篆书里,下面像土,上面像出,意即林木生出于土上。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智慧的字!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生机,生命也正是从大地获得绽放,可见阳光,可沐雨露,可听鸟啼虫鸣,可享清风阵阵。生命盛开于春,繁茂于夏,灿烂于秋,静寂于冬。零落成泥,归于自然,在下一个春日,又以养料的方式进入另一个生命体的循环中。生命的历程就是这样:炫美的轮回,伟大的循环。

大自然中这些关于生死的告示,我们平时居然视而不见,可见,智慧其实离我们很近,又距我们很远。

幸好,这样的文学作品颇为丰富,尤为难得的是,在儿童文学领域,当国内作家视之为禁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时候,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关于直面死亡的经典。接触了这些优美的作品之后,你不能不深受震动,在别的教育者不敢轻易涉足的时候,你勇敢地迎了上去,因为你深深知道,不敢触碰死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当你逐渐被这个主题所吸引,决心和孩子一起走进生命的智慧的时候,你已渐行渐远。原来,生命的果实竟是如此芬芳馥郁。

第一次尝试,你用的是《獾的礼物》,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式,用良太的故事引入图画书的阅读,记得当时没有配乐,没有幻灯,孩子们就在你对画面的翻动中对故事的讲述中纷纷感伤流泪,初步知晓了生命的意义,獾让你们知道,死并不可怕,朋友是生命中最恒久最珍贵的东西。从此,你们记住了那个年老却极富智慧的獾,记住了那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长隧道,记住了悲伤过后更该微笑着面对生活。

接下来,你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风到哪里去了》《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妈妈走了》《天蓝色的彼岸》《再见了,艾玛奶奶》《一粒橡子的奇遇》《祝你生日快乐》等跟死亡有关的童书,这都是些文字优美故事感人意境幽深的书,你们从不同的侧面进入,触发了对死亡不同的思考,整合起来,获得的就是对生命圆融而完整的感知。

当你对生命教育开始形成自觉的追求以后,你的生命教育也逐步形成了一个体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