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让他们在一起玩,过程开心又能体验一下表演,挺好的。孩子们最喜欢结伴,想想我们小时候呼朋结友到处玩,现在的他们终于也可以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了,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多难得呀,我蛮感谢这样的机会。还有一点是看了《亲爱的安德烈》其中一段之后,找到了同感。书上说:“希望你,在将来放浪天涯的漂泊路途上,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小镇等着接纳你,永远有老友什么都不问地拥你入怀抱。”在我记忆深处也有那么一个小镇,所以我希望学校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就像小镇一样存在,而班上的同学们就是那些老友,不管多少年之后想起来,记忆深刻,这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笔财富。
说到表演,应该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台湾的作家“花婆婆”方素珍老师。
记得那年她来深圳,引来大批粉丝追捧,他当然也去了。回来后,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
方老师的小儿子长得胖乎乎的,三年级时班上要排演一个剧,剧本是根据方老师的一篇作品改编的。要表演自己妈妈写的作品,可是又不想记台词,怎么办?小家伙听说是在野外演出,于是出了个主意,说既然在野外演出,就少不了树啊草啊石头啊什么的,他的两个伙伴一个演了小草(就是拿着草在舞台前摇来摇去的),另一个朋友演了大树,他呢,就演个石头最好不过了。
演出那天,方老师特意身着盛装去看儿子的演出,心想这是自己的作品,怎么着也要弄个主角演演。哪知到了现场,一个个角色登台亮相,怎么都没看到自家的胖小子。直到最后谢幕,才知道舞台角落里那个屁股朝外一动不动一声不吭的大石头就是他!
说完这个故事,方老师很感慨:这个戏结束很久了,当年演戏的孩子们都长大了,那时谁演什么主角大家都忘记了,唯独那个可爱的胖石头,却一直被记得。
方老师的作品《好耶,胖石头》就是这样诞生的。
故事里的小猪,演的是一块胖石头,跟猪爷爷、猪奶奶、猪爸爸、猪妈妈所预想的都不一样,很有喜剧性。我们也就是听他这么一说就非常喜欢。
讲完这个故事,他问我们想演什么。女孩子都说要演白雪公主,如果不能演公主那当然也不能演王子,更不能演胖石头,就演小矮人好了。
他追问:那谁来演胖石头呢?
全班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小G。
听到大家都这么说,小G可就不乐意了,有些委屈又有些气愤:怎么,嫌我胖了?嫌我屁股肥?还是嫌我演技不好?
他立即强调说:“你们可别小看这胖石头,演起来可真不容易。大家想啊,演个其他人物还可以走来走去,上场下场;演株小草不用说台词,还可以面向观众笑眯眯的;演棵大树可以被风吹得摇来摇去……可是,演个胖石头,不仅要屁股朝外而不能面向观众,还要求一动不动,这可不简单啊。谁能告诉我,你可以从开始到结束屁股朝外一动不动吗?”
经他这么一说,班上倒是安静下来了,没人敢保证自己可以做到,因为大家知道这其实很难呢。
别看角色小没台词,哪怕是演块石头,也可以演得让大家喝彩哦!
三言两语,他就成功化解了我们对角色的顾虑,让我们不再对角色分轻重,不再去刻意挑拣角色,他让我们明白,对他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他的主角。
其实,他这些话不仅要跟我们说,也要跟家长们一起分享。在我们孩子看来,舞台之上,我的角色就是最重要的,缺了我就不行。有了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不怕演不好戏,也不怕做不好事。
可是作为成人呢,他们往往会用社会上的标准来界定我们,看我们这个世界时,往往只带着狭隘的目光。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功利心态来揣摩孩子,评定我们的价值观时,他们哪里懂得和允许我们快乐?
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家长也变得坚定起来。只要有空就聚在学校,大家围坐在一起,推敲台词,打磨剧本,设计服装道具和背景,商议音效……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想法,要让剧团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舞台上呈现自己——小鸟啊,小树啊,花花草草啊,冰箱啊,电扇啊……每个角色都很重要,只要你愿意,都有你的用武之地。不论有无台词,只要在台上,就是焦点,就是整个舞台不可或缺的唯一。
每年年底的绘本剧大赛,是我们练兵的舞台,也是展示自我的最佳时机。
我们在大赛上的收获,绝不是大赛中获得的让人垂涎的“年度评委会大奖”,而是每一个演员乃至每一个家庭用自己的倾情付出彼此合作收获的自我实现。我们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时候,家长们都在做幕后英雄,甚至有人都看不到自己孩子在舞台上的演出。
还记得第二年的绘本剧大赛表演结束,大家一片欢腾,甚至晚上还专门去聚餐庆贺,也算是放松自己。
第二天来到学校,扮演小树的小Z同学告诉大家——那天在台上演出的时候,他其实很想去尿尿,可是想到就要演出了,总不能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小树要尿尿,小树要尿尿”吧,只好拼命地憋住,直到演出结束才跑去解决。还有,舞台上的灯光太强了,穿着厚厚的小树衣服就更热了,加上还有些过敏,所以很不舒服,但是为了班级集体荣誉,还是很认真地去表演一棵一动不动的树。
我们听了,猛夸他是一棵最认真的小树,整个比赛中的“最佳男配角”,大家一致同意将这次比赛获得的亮闪闪的奖杯交给他保管,让他回家以后可以抱着大奖杯睡一夜。
“最认真的小树”小Z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小得意,乐滋滋地捧着奖杯,脸上笑开了花。那一整天,他听课、看书、做作业,都比平常更自觉更认真。估计,那晚回家做的梦,一定特别香甜吧。
以后的每次大赛,我们总能信心满满——我们是冠军,一定能拿第一。
虽然说,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的表演经历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一年级的《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是我们刚入学才一个月的作品,就一举夺得“评委会大奖”,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当年的全国科普剧邀请赛,再次获得“评委会大奖”,在周边社区演出时,得到的评价最高;二年级的《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更是牛气冲天,在全国科普剧大赛上,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击败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级科技场馆的驻馆表演团队……
在耀眼的成绩背后,是辛勤的汗水,更是我们的内在成长。从开始接触绘本剧不知舞台表演什么滋味、排练场上追打喧闹乱成一团、候场时叽叽喳喳你推我搡让导演妈妈大为光火,到后来分成小组安静候场、登台表演自己搬运道具、退场后井然有序……仅仅在纪律的遵从上,已经让我们有了明显的变化,更不提对角色的理解、对剧情的把握、对情感的拿捏、对同台表演的演员的密切配合……这些本领,哪里能在书本上学到?
不信,纵使你翻遍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和所有练习,看看能找到几个剧本?你再问遍身边的小朋友,他们有几人可以像我们这样自己编写剧本、登台演出过?
如今翻看过去的照片,身穿绿色精灵服的小精灵的模样让我们忍俊不禁,记得当时台词里有一首这样的歌谣:
饮料太甜要少喝,就怕它腐蚀火车;
薯片太多惹人厌,消化起来不方便;
可可奶油黏糊糊,沾到它们逃不出;
即使糖果块不大,处理起来也很怕;
橡皮糖呀扯不断,小精灵们心里乱;
全麦食物有营养,多吃一点快快长;
骑着豌豆跳跳跳,小精灵们爱热闹;
精灵喜欢西兰花,希望你也爱上它!
现在念起来,还是当年的那个节奏,舞台上的情景,每一个伙伴的笑脸,分明就在眼前。接下来根据周杰伦的歌用同样的旋律改编的歌词轻轻松松就哼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