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读后感 > 你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阅读(第1页)

你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阅读(第1页)

你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阅读

这个阅读,自然不只是教材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材之外的儿童文学乃至成人文学的阅读。

如果教师没有海量的阅读,自然不会拿教材与同题材作品比较。

如果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精神,自然不会去质疑教材。

如果教师没有广博的阅读作为基础,自然不能在解构教材之外重建你的语文课堂。

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大量的阅读实践。

你总是说,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该有着阅读教师的身份自觉。

语文老师既是语言知识与语文能力的传授者、训练者,也是孩子的文学启蒙者。

有老师反映,孩子们爱上了课外阅读之后,不再爱教材了。这个现象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可以讨论。

比如说,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吗?

有一次,你去广州一家绘本馆讲座,会后有个妈妈拉着你聊孩子的学习。她的意思是她儿子上课老是读课外书怎么都不好好听课,老师很恼火,每次都是没收孩子的书,还告诉这个孩子,永远也不会还给他。可是如此无情的惩罚措施并没有消除孩子上课看课外书的现象。孩子妈妈心里嘀咕的是,老师你也要想想,为什么孩子这么爱看课外书,会不会是你上课的内容没有课外书那么吸引人啊。

这位妈妈的怀疑是有道理的,教材上的内容本来就没有课外书有趣,加上老师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分析分析讲解讲解练习练习,要想不犯困就只好看课外书了。

所以,拿着无趣的教材要让老师上得有趣,这是极大的挑战。对你来说,也是如此。

回想你自己的课堂,真能上得很有趣的,并不是特别多,有几节课倒是让你念念不忘,但是上完之后,总是大汗淋漓全身虚脱,挥洒**太耗精气神了。

有人说,教材病了;有人说,教材有毒。既然教材并不吸引人,那么,该如何处理它?

你觉得有几个方式可以参考下。

第一,把教材当作识字学词朗读的工具,不要指望能从中得到多少营养,尤其是精神上的滋养,这个要从课外去找。明确了思路,手段自然也简单起来,朗读主要是训练语感,并为熟悉内容服务,有些书后注有“要求背诵”的,肯定是要考试的,那就老老实实应付考试吧。字词的学习,可以活泼一点。你在一年级时推行的“超级变变变”(认识一个字的前生今世,了解它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楷书的演变历程),二年级以后推行的“生字故事”“词语故事”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第二,要把教材当作训练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质疑能力的摔跤场。拿那篇“神奇的科幻文”(豆瓣网评价)《一面五星红旗》为例,在认识记忆字词朗读疏通课文之后,可以设立一个对话情景,让孩子选择“面包店老板”“爱国青年”“记者”三个不同角色进行对话,鼓励“记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大胆提问,勇敢质疑,然后还可以写出一篇有意思的小报道来。

记得在你的课堂上,“记者”问得“爱国青年”哑口无言,甚至有孩子开始质疑起作者来,问他写的这篇文章是不是自己编的。

可见,只要你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出口,他们的思维一定会打开。孩子可以不爱教材,这很正常,但是他可以从教材出发,生成语文能力,在与教材摔跤中建立文学自信。

当然,就不要像电影《死亡诗社》里的雷丁老师那样鼓励孩子撕书,这是不对的,爱书之心,还是要有的。更何况,生活在这块土壤上,可不能像雷丁那样悲剧地离开。养家糊口的活儿,还是要妥善对待。

第三,如果你的语文课只是讲教材,你肯定“Out”了。现在市面上那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那么多吸引人的故事,你都傻得不知道拿到课堂上来讲,不去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讨论,然后像你带着孩子们读《窗边的小豆豆》那样趁机挖几个陷阱,把孩子家长们都陷进去,那就太狭窄太局限了。因此,一周的语文课,你大可以拿出两到三节来带着孩子读书讲故事,等于是一边“吸毒”,一边“排毒”,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这是一位语文老师必然的担当。

不要抱怨说你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限制或要求,要知道,你的语文课堂是你做主,没人天天节节课都坐在教室后面盯着你。在自家园子里都不种点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真不知道你每周辛苦忙碌值不值。

第四,作业要尽量让孩子在课堂和学校完成。设计点好玩的比赛,比如查字典比赛、听写比赛、现场作文比赛、朗读挑战赛等,有比赛有激励就有劲头嘛。回家的时间呢,让孩子多看看书也是好的。你要求你的孩子们一个学期至少要看完一千页文字书,根据最后的统计,大家都超过了这个数字,一般都是在两千多页左右,多者甚至有七、八千页!假如你只让他们做作业,他们哪有时间看书,这样下去,终究会因为耐力不够、底蕴太少,导致在长跑一样的学习征途中落伍。

从一年级到现在,你们在课堂上玩过不少的游戏,超级变变变啊,开火车啊,故事接龙啊……

一点灵感,都会催发一个游戏,课堂上因此多了不少欢笑。

为了刺激孩子们对生字的敏感度,你们曾经玩过“缺胳膊断腿”的游戏。

具体来说,就是在生字学习结束后,听写之前,你会在黑板上将上一课的生字一一板书出来,不过,每一个字都不会完整地出现,不是这里丢了一点,就是那里少了一横;不是这里没有连上,就是那里没有封口……尤其是一些容易忽略的地方,你就故意“忽略”。对于黑板上的这一景观,你戏称是“缺胳膊断腿”。孩子们要做的是将这些残缺的生字补充完整,要求每一笔画要根据板书的字的规格补充好,不能太大,或者太小。

即便要求有些苛刻,孩子们还是愿意上台来帮助你,将这些生字补充好,这时,你只要看看全班林立的小手就知道他们帮你之心有多热切。

经由这样的训练,一是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间架结构意识,二是学会注意生字的每个细节,不随意增减笔画。

写字也因此变得好玩起来。

像这样好玩的游戏,经常被你一不小心就“发明”出来了。

那天,你们读童诗,大声朗诵的是金子美玲的《草的名字》[1]:

别人知道的草的名字,

我一个也不知道。

别人不知道的草的名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