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但要精彩 > 第三章 亲欲养而子不待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第1页)

第三章 亲欲养而子不待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第1页)

第三章亲欲养而子不待,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几年前,我应邀到湖南省一所排名前列的中学做初一新生家长讲座,讲完后当即就有一位父亲上台找我交流,他倾诉了一个让他痛苦不堪的事实:当他试图教育12岁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我以前需要你的时候你去哪里了?现在你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问起缘由,他承认儿子说的都是事实,他常年在外奔波忙于生意,回家时间本就不多,偶尔有空在家也无心好好陪孩子,12年来儿子基本上是妈妈一手带大的。到了青春期,他突然发现儿子身上毛病一堆,加上中学的学习任务也重了,便想着要从此严加管教让其“改邪归正”,不料儿子根本不理他这茬,好说歹说均油盐不进。

对于这样的咨询,我通常只有一句简单的忠告:先把孩子所谓的问题和毛病放一边,用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去改善和修复亲子关系,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经常讲“亲子关系”,请注意开头的“亲”字,亲是什么?很多人理解为亲人的亲,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有血缘关系,自然就是亲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亲,是亲热的亲、亲密的亲。孩子凭什么和你亲热、亲密?不是因为血缘,是因为情感。情感怎么来?要靠高品质的陪伴和教养,靠多年的精心付出与投入。这种稳定而又坚固的亲情关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所谓“生母不及养母大”,就是这个道理。

幼年时期的陪伴和养育,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安全与依恋。童年时期的陪伴和教育,则会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任与尊重。有了这两个前提,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心服口服,父母的话,孩子才会愿意听、喜欢听,最终才有可能接纳和听从父母的教育。就算亲子间偶尔会有摩擦、冲突甚至争吵,但爱与亲情是永远不会淡化的。

一、父母的保质期是多久?

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家庭教育是不是也有有效期?父母这个岗位究竟有没有保质期?如果有,是多久?可能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只要我活着,孩子就得叫我爹娘,我就是他家长啊!这话乍听有点道理,但细究就会发现,现实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靠感知觉探索和学习,语言和思维较少;2—7岁为前运算阶段,以表象、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7—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但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12—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接近成人。

“接近成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外在的教育手段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他们将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内驱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我们对父母、领导、老师等各色人物的教育还能听得进多少、做得到多少?除非我们自己经历巨大的刺激、受到强烈的震撼,才有可能下定决心从固化的舒适区里跳出来,改变自己。就像人们明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可是不等到身体失控甚至恶疾降临,很多人是不会迈开双腿的。

因此,孩子越大,被父母塑造和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小。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时刻警醒自己:我的保质期还有多久?我如何抓住有限的保质期,给予孩子更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培养?

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两件事:子欲孝而亲不待,亲欲养而子不待。前一句大家应该都懂,后一句是我提出来的。当我们想要花更多时间、更多心思好好陪伴和养育孩子的时候,他却已经悄然长大,他已经不那么迫切地需要我们,他已经越来越难以被我们影响,事实上,无论是母爱还是父爱,本身就是一个与孩子逐步分离的过程。问问自己,如果那一天来临,我想要留下的是什么?我可能会留下的又是什么?是欣慰还是遗憾,抑或是无尽的后悔?

二、有一种残忍的爱,叫可望而不可即!

留守对孩子的危害,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比较了解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的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养成各种不良习惯。这些,都会让父母在孩子回到身边后头痛无比,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有些还不一定解决得了。

如果认为留守儿童只出现在农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年,“假性留守儿童”“丧偶式育儿”这些词语大量涌现,听着就让人泛起一股寒意。

所谓“假性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工作很忙没什么时间陪孩子,或是早出晚归根本见不到孩子,主要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比起真正的留守儿童,“假性留守儿童”唯一的差别,是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实则遥不可及。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甚至声也难闻,更别提好好享受父母温情的陪伴与照料了。

而“丧偶式育儿”,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一方长期出差;或者缺少父母中某一方的情感支持,比如很难见面、无陪伴交流等。而这“一方”,通常更多是指父亲。看看妈妈们的抱怨:下班后喝酒、打牌、玩游戏必选其一;“父爱如山”,就是如山一般戳在那里啥也不干;时不时还要添乱,把孩子弄哭。总之,典型的“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

假性留守以及丧偶式育儿的危害性,其实并不比农村留守轻多少。在我看来,这对孩子甚至是一个更残酷的折磨。明明就在眼前的父母,却看不见摸不着抱不到,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无时无刻地**,不断给孩子希望,又不断让孩子绝望,难道不是更残忍吗?

婴幼儿长期缺少父爱会表现出一些特有症状,如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等,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这些都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我有个邻居,爸爸因工作原因常年外派,妈妈只能全职照看儿子,儿子在家脾气越来越大,经常无缘无故就发火、对妈妈呼来喝去,在外面他却又异常敏感内向,基本不和其他孩子交往,别人随便说句话就会令他伤心难过,而且动不动就哭泣。爸爸偶尔回来几天,压根就管不住儿子。讲道理,儿子直接无视;再说得多了,儿子直接顶撞“你凭什么管我?你从来都没有管过我……”

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又因为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她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她就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从来不敢找优秀的男孩子,因为害怕被他们抛弃。她以为,至少那些条件比她差很多的男孩子,抛弃她的概率要小一些。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往。这是因为,只有跟父亲在一起,男孩才有机会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女孩才有机会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反之,孩子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必须承认,“假性留守儿童”也好、“丧偶式育儿”也好,这些父母一定有很多很现实的原因,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再大,绝对大不过孩子!要知道,虽然儿童3岁以前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法留存的,但有些东西会以“潜意识”的方式永久地留在孩子心底和大脑深处,进而影响甚至控制他的一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三、婴儿需要长期的被照顾,是给了父母一个天大的机会!

其实,没有“上岗资格证”的父母,是很容易陷入“三无”陷阱的:无心,无知,无力。无心的父母,大抵把生儿育女只当作一个传宗接代的必要,信奉自然成人,祖祖辈辈都这样,孩子总会长大的,从未想过做父母居然还要花心思。无知的父母,大多也都想过要好好教养孩子,但因为知识的缺乏,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无力的父母,育儿知识可能学了不少,但总找不到适合自家孩子的靠谱之道,在育儿路上磕磕绊绊摸索前进。

无知可以学习,无力可以实践,最可怕的是无心。若一对父母对孩子没有珍爱之心、付出之心,对孩子的教育又从何谈起?

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除了有袋类动物的幼崽,人类的婴儿是最脆弱的。大多数哺乳动物生下来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小象出生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自己走路,小马出生十五到三十分钟就能站立行走。为什么人类这么高等的哺乳动物,生下来的婴儿却如此脆弱,不能站立,不能走动,不能觅食,不能说话,一切都要靠人照顾,而且这个照顾的周期还如此漫长?

从生理上而言,这当然与人类的进化及大脑发育息息相关,但我更愿意相信:

婴儿之所以需要长期的被照顾,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天大的机会——通过贴身照顾养育孩子,来进行充分的情感投资,建立足够亲密的亲子关系。除此之外,也给了父母一个重新学习爱的机会,让父母的心再次柔软,让父母可以去全身心不求回报地付出爱、体验爱、学会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丰盛的人生。表面上看来,是孩子需要我们,但本质上,是我们需要孩子。

所以,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养和陪伴,实在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经济压力大?夫妻俩一方暂时少工作或者不工作会全家饿肚子吗?工作忙?离了自己,地球会停止转动吗?但凡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办法总是能想出来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就看你对孩子是有心还是无心。

需要上班的父母,下班后尽量多陪孩子,每天至少30分钟。如果有可能,夫妻中一方找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可以是兼职,抑或是自由职业,多点时间照料和陪伴孩子。条件好点的,如果夫妻中一方愿意,能全职在家照顾孩子至少3年,当然是更好的。

有位妈妈,孩子1岁多,坚决在家当全职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孩子有了我亲自教养的前3年,后面谁带他我都不怕了,孰轻孰重,自己想吧!

没错,0—3岁是孩子身体发育、心智发展、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会让孩子一生受用。这个阶段教养得当的孩子,后续的成长就会让父母很省心。这真是一个看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好妈妈。

四、今天,我陪你慢慢长大;明天,你陪我慢慢变老!

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爱会生发爱,爱亦能引发恨。当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很可能就会由爱生恨,恨父母不关心不陪伴自己,恨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甚至恨自己不该来到这世上。在这样的怨恨之下,还奢望孩子日后能接受你的教育?我只能说:父母若在孩子小时不将其带在身边好好教养,你就做好孩子以后越大越叛逆的准备吧!

缺乏父母的爱与陪伴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他们不缺金钱、不缺房子,唯独缺的是一颗完整的心——他们拥有的,只是一颗极度匮乏安全与爱的破碎的心。没有被珍贵地呵护过,又如何找到安全?没有被深切地爱过,又如何学会爱人?他们终其一生,可能都在恐惧与孤独中度过。而作为父母,你又何其忍心,亲手葬送你的亲生骨血未来一生的幸福?

以牺牲对孩子的陪伴与教养为代价,就算你赚到了财富,挣得了功名,爬上了高位,但蓦然回首,你的孩子,那个当初纯净美好的天使,早已满身戾气,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犹如一袭华美的袍,外在光鲜,内里却千疮百孔,那种刻骨的绝望与愧悔,让你几近窒息。这世间,功名利禄皆可从头再来,唯有孩子一旦出生,就没有机会从头再来。正因如此,孩子教育的失败,也许才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失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