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每一个孩子不一定要完美 > 第十章 教养 润物无声让孩子进退有度高情商(第2页)

第十章 教养 润物无声让孩子进退有度高情商(第2页)

换个角度,假如你的孩子抢了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你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命令孩子:“赶紧把玩具还给别人!”也许他会屈从于你的要求,但那一定不是心甘情愿的,你可以尝试先这样来启发孩子:“如果你正玩得高兴,别人突然抢走你的玩具,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是不是会很生气很难过,并且可能再也不想跟他玩了?”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会由己及人,去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良感受,从而激发其内疚感,愿意去终止或者补救这一不良行为。

在孩子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之后,你就可以接着引导孩子进入“回应”这个步骤:“他现在很生气很难过,你应该怎么做来让他不再生气和难过呢?”让孩子学会去回应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补救。比如,鼓励孩子去向对方道歉:“对不起,因为我抢你的玩具让你生气难过了,我把玩具还给你,我们和好吧(我们一起玩吧)!”

三、这些礼仪就是教养

同理心和公德心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为人处世的各项礼仪,进退有度,润物无声,让每一个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去餐厅吃饭,邻桌的“熊孩子”折腾个不停,大声说笑也就罢了,要是不停地敲碗筷、爬桌子,再加上旁若无人地追逐嬉戏,估计这顿饭就很难吃得安稳了。

荀子曰:“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在过去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培训中,我听过很多因为一个礼仪细节没做到位而影响生意的真实例子。比如一位总经理在和投资人谈判时跷着二郎腿,还把脚尖冲着对方不停抖动,被认为不够稳重而丢掉了上千万元的投资;一位业务员在与一个高端客户见面握手时,因为只伸了个手指尖,被认为不够真诚而丢掉了上百万元的保单。

听起来很冤是不是?如果这些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礼仪教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自然不会输在这类细节上。

没有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捣蛋鬼,儿童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孩子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这将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么,礼仪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礼仪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行为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规范。

对孩子而言,至少有这么六大方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人际交往礼仪、节日礼仪。

·个人礼仪是指孩子个人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仪表、仪态、生活礼仪三个方面。比如,头发要梳理、衣服要整洁,这是仪表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仪态礼仪;进餐不说话、不浪费食物,这是生活礼仪。

·家庭礼仪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进出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进爸爸妈妈的房间要先敲门等,让孩子学会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

·学校礼仪是指在校园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上学、放学主动与人打招呼、上课积极倾听发言举手、玩耍运动时要排队互助等,让孩子学会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融入集体生活。

·公共场所礼仪是指在公共场所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走路时要靠右、不勾肩搭背、等候要排队、说话要轻声等,让孩子学会有效自我管理、不影响他人。

·人际交往礼仪是指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保持微笑并积极倾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会分享与协作,懂得谦让与包容,乐于助人等,让孩子学会与人有效沟通及交往,成为一个受欢迎、有魅力的人。

·节日礼仪主要是指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国际通行的节日风俗,比如我国特有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以及国际通行的劳动节、儿童节、母亲节等,让孩子传承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舞台。

四、如何提升孩子的礼仪教养

作为父母,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提升孩子的教养?以下三个结合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与方法。

1。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网上曾经爆料某餐厅内,一位妈妈竟然用餐厅的碗给孩子接尿。被人发现后,这名女子辩称“反正碗都是要洗的”。

一位网友在某处地铁看到这样的暖心一幕:等地铁的时候,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图案是干吗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什么叫公德心、公共礼仪,两个不同家庭的家长分别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再好的学校、再贵的教育,也比不上有教养的父母。

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这个规则是所有家庭教育的基本法则,礼仪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更重要。因为礼仪本身就是一系列的言行规范,这些规范,都是实实在在要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中的。所以,父母怎么说、怎么做,孩子是最容易有样学样直接复制模仿的。说得直接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哪有资格要求孩子?

2。特定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所谓特定教育,指的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特定内容的指导与训练。比如你想让孩子学会文明礼貌用语,就可以为此专门准备一节课程,在家来教导孩子。这类课程的具体形式最好能尽量生动化和具体化,通过绘本、童话故事、儿歌、动画片等素材,结合父母示范、情景模拟、游戏、表演汇报等方式,让孩子首先做到“知道”。

具体来说,任何一个礼仪规范的教育,至少包括四个要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说,不应该怎么做说,为什么。

随机教育,则是指善于利用偶发事件对孩子进行随机性的礼仪教育。孩子生活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父母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强化对相应礼仪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比如,你带孩子外出就餐,邻桌的孩子在敲打碗筷,你就可以轻声问问孩子:“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才合适?”再比如,你带孩子去等车,有人插队了,有人乱扔垃圾了等,都是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时机。

3。日常实践与积极反馈相结合

“知道——理解——做到——固化”,这是礼仪教育必须经历的一个基本过程。从知道到理解,需要的是真实场景和案例的触动;从理解到做到,需要的是日常实践的机会;从做到至固化成习惯,需要的则是持续的反馈。

父母在礼仪教育中,务必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讲讲吃饭的礼仪规矩,同时马上实践;倒垃圾的时候可以讲讲垃圾入箱和垃圾分类的知识并马上实践。走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实践到哪里,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孩子感到过于说教而反感排斥,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

孩子有了实践,接下来父母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予以积极反馈,肯定做得好的,提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从而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礼仪规范的标准,增强自信,最终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比如学了家庭礼仪之后,孩子回家主动和你打招呼“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你就要马上予以反馈:“刚才你回家主动和爸爸妈妈打了招呼,这是对爸爸妈妈的一个尊重,我们很开心!要继续坚持哦!”孩子得到认可与肯定,自然情绪高涨,自我认同更多,下一次也就更愿意主动打招呼了。

当然,除了随时的语言反馈,你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更有仪式感的反馈。比如实践坚持到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时,可以给予孩子“小淑女”“小绅士”“礼仪小明星”等荣誉称号,并用荣誉证书等形式在家里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更能起到随时激励孩子、促进孩子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