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摘抄 > 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吗(第1页)

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吗(第1页)

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吗

在严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适当的对分数的钝感力,有助于他更好地成长。

在以分数为评价标尺的学校生活中,成绩落后、思维迟缓的孩子很难不受到伤害,培养孩子适当的对批评与伤害的钝感力,对他的成长更有助益。

与“一只眼”教育相似的麻烦,还有“一根筋”教育。

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尚不完善,越是这样,父母们越是会把对孩子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他的学业上。

表面上看是社会越来越“崇智”,其实是大家越来越认定只有一条所谓“逃生之路”,学校不顾一切,家庭不顾一切,一条路要走到黑。

我们经常说压力会转化成动力,但不知道“压力也会使人变得愚蠢”。

我们经常说“分数才是硬道理”,但不知道“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我们经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不知道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生命成长中早期投入过多必然导致后续发展的“学业枯竭”。

我们只知道教育要对“人民负责”,“升学率”就是满意度,但不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总有“当下”的评价,也有“历史”的评价,今天的“天才”也可能是明天的“笨蛋”,今天的落后与不足,恰恰可能是明天的优势所在。

教育最难的就在这里了。一个人很难不“跟风”、不随大流,一个家庭也很难有自己的“教育勇气”,但是我们还是要问一问:

你的孩子有自己喜欢的活动吗?

你的孩子有自己喜欢的学科吗?

你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吗?

你的孩子睡眠充足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吗?

你有勇气对孩子说,不要紧,慢慢来吗?

我们也许还需要问一问:

我们是否总是能够把孩子的生命健全、健康放在第一位?

我们是否总是能够想到孩子的精神健康?

我们是否总是能够想到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曾经写过一篇《生活在愧疚中》的文章,说的就是自己教育孩子的迷茫、困惑与信念:

1。每天张格嫣予6点多钟就起床了,当她怕影响我们休息,轻轻把我的房门掩上那一刻,其实我已经醒了。上初中之后,除了节假日她每天很少能睡上8个小时。一个儿童普遍睡眠不足的民族,是相当不幸的。

2。每天当她把我的房门掩上那一刻,我几乎都要在心底诅咒一遍:这万恶的应试教育。

3。每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都让我厌烦之极,有时还自卑不已,无论校长、副校长、年段长、班主任、科任教师所说的,无非就是:考试、成绩、用功、资质、中考,等等。

4。说真的,我极其害怕家长会,当我穿过那所著名的中学一座陈旧的大楼楼梯下的通道,走上后面另一座大楼的年段家长会会议室时,我的心情往往是很沉重的,我找到一个座位坐下,从不与谁交谈。回到孩子班上开班级家长会时,我总是坐在第一排,我记下了孩子班上每次考试的平均分,回到家里我也从不和孩子谈论具体的成绩情况。

5。张格嫣予小学读了三所学校,她读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时,我也试图再为她转学,后来发现难度太大;还有,其实也没有任何学校可以转,相似、太相似了。

6。有时候我们还会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孩子的学校还不算最坏,学习的时间也不算最长,作业可能也不是最多。

卡夫卡说:“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7。有时,孩子一回到家就泪水哗哗:“妈妈,这次我又没考好。”

8。有时,孩子问她妈妈:“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成绩还是不好呢?”

9。班主任对她说,你这次又考得非常差,你要再不努力,你肯定还不如你的父母。她从来不清楚孩子父母的具体情况,她说的是笼统而严厉的评价,你父母的状况好不到哪里去,你会更惨。

10。我坚持着从来不为考试成绩而批评孩子。

11。我坚持着决不为面子、金钱、焦虑而站到应试教育那一边去。

12。我坚持着绝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绝不参与到伤害孩子健康、对未来的期待、自信心的行列中去。

13。有时候我也会坚忍地想到,总之孩子肯定会长大的,我们卡在历史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只能接受与承受。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我理解自己的无奈,却怎么也不认同这样的历史的合法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