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华民族近代化探索 >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第3页)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第3页)

[55]《河北回民的奋斗精神》,《回民言论》第7期。

[56]《中国回教民众拥护抗战》,《大公报》1937年12月16日。

[57]《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云南省分会成立宣言》,《清真铎报》1939年新1号。

[58]《中国伊斯兰青年会成立大会宣言》,《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9期。

[59]孙绳武:《中华民族与回教》,《回民言论》第1卷第7期,1939年4月。该刊当年7月更名为《回教论坛》半月刊。

[60]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北京日报》2010年4月19日。亦可参见陈红梅:《民国时期回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1]《辞海》子集,中华书局1938年版,第92页。

[62]姚薇元:《中华民族之整个性》,《边疆通讯》第3卷第1期,1945年1月。

[63]2006年,笔者曾写道:“如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倡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又已响彻云霄,但对于民国史上这一流行很久的思潮和话语,却长期未见有学者进行专门系统的考察。本文在此多有涉及,除了本论题自身需要之外,也有对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潮’本身的研究抛砖引玉之意。”见笔者与王峰合作的《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一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下文有关“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的讨论,则主要依据笔者发表在《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上的《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一文,但也混合进了前文中的一些内容。

[64]可参见李文海:《“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人民日报》1982年4月30日。

[65]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李大钊所用“复活”一词,系来自于基督教。这从他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声称“宜悟儒家日新之旨,持佛门忏悔之功,遵耶教复活之义,以革我之面,洗我之心”,从而“再造中国”“挽回劫运”等语可知。见《民彝》1916年5月15日创刊号。

[66]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期。

[67]俞祖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

[68]李大钊:《国民之薪胆》(1915年6月),《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5页。

[69]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6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4—3345页。

[70]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6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0页。

[7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年1月初版,1987年影印版,第213页。

[72]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序言,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1—4页。实际上,还在1923年8月,王光祈就曾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复生”的渴望。他在《申报》1923年8月12日《德国特约通信》中深情地写道:“惟中国民族历史既久,文化亦深,此后或再有复生之一日亦未可知。呜呼,复生!呜呼,中华民族之复生究在何年?定于何日?我将请四万万国人有以语我!”这一点,此前学界似未曾有人提及。

[73]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7—8页。

[74]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10—13、18—19页。

[75]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20—23页。

[76]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17页。

[77]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5—6页。

[78]李大钊《人种问题》一文,写于1924年5月13日,以上所引该文内容,均见《新民国杂志》第1卷第6期,1924年6月20日。

[79]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智书局1925年6月版,第9、36、57页。

[80]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1928年11月25日翻印版,第10页。

[81]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1928年11月25日翻印版,第75页。戴季陶1927年11月4日在为此书所写的“重刊序言”中也强调,“中国国民失却民族的自信,不能团结而民族的复兴事业遂至因之失败”,认定民族自信心的恢复是“中国民族求生的途径”。

[82]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智书局1925年6月版,第37—38页。

[83]如1925年,青年党党魁曾琦作《中华民族之使命与中国青年之责任》一文,副题即为“答上海孙文主义学会”。文中大段摘引他1919年所做《国体与青年》一书中关于中华民族王道文化如何高明、吾国青年应发扬光大的言论以赐教。见《慕韩文集》,《民国文集丛刊》第1编第123册,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7—29页。另据敖光旭研究,国家主义派文化思想前后有变化,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激进化”。可供参考。见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84]《南京中执委会宣传部电一》,《申报》1928年10月7日。

[85]《今日市执委会招集市民代表大会》,《申报》1929年4月18日。

[86]参见蔡杞材:《复兴社的军事处及护卫队》,《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4页。类似的歌曲,还有《领袖万岁》等。

[87]可见谢康:《革命文学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新广西旬报》1927年第3期;骆叔和:《民族复兴运动中的中国共产党问题》,《新创造》1932年第1卷第6期。

[88]如上海市公安局第一科编纂股,1936年印行的《新生活运动特刊》,就鼓吹“新生活运动是目前救国建国与复兴民族最有效之革命运动”。全局情况可参见关志钢:《新生活运动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