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 3 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02(第3页)

3 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02(第3页)

[126]恒钧,字十丰,清宗室。早年官派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教育及历史地理科。1907年,他曾与熊范舆、沈钧儒、雷光宇领衔给清廷上了第一份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书。民国建立后,曾任国会议员,办首善工厂等。他还是著名的京剧爱好者和研究者。

[127]乌泽声(1883—?),字谪生,直隶人,清末时曾参与国会请愿运动,为直隶省代表,见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一说为吉林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民国初曾任众议院议员,以拒贿著称。后曾在伪满任职。

[128]穆都哩(1884—1961),原名穆六田,后改名宁裕之。满族,出生于北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后成为民国著名的满族小说家,笔名儒丐。其1923年问世的小说《北京》,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该小说真切地反映了满族人在辛亥后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特征。1953年被聘为北京文史馆员。

[129]裕端,满族人,生平不详。

[130]《北京大同日报》不多见,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该报,笔者仅查到1908年6月和11月两个月的。但该报创办于1908年3月27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为日刊,每日出两大张。馆设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内。也是在1908年,同一批人即恒钧和乌泽声等还创办了《大同白话报》,致力于传播国民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图书馆有藏,但不全(感谢赵晓阳的帮助,笔者得阅此报)。1908年3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明,《大同报》创办者为康梁立宪派的旗人同道。其信写道:“都中出一《大同报》,为旗人所设,办事皆吾社人。社中亦荐人(旗人以外之社员)为之主笔,然其经济亦甚乏,后此尚当思所以济之。不然,将失此势力。”见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10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9页。其信中所言“大同报”,不知是否包括《北京大同日报》和《大同白话报》在内。另,据说《大同报》后改名为《中央大同报》,详情待考。

[131]见《大同报》1907年第1号乌泽声的《大同报序》、恒钧的《中国之前途》,该报1907年第4号乌泽声的《论开国会之利》等文。

[132]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1907年第4号。

[133]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1907年第4号。

[134]该报宗旨,创刊号上乌泽声的《大同报序》和恒钧的《中国之前途》有揭示。如《大同报序》中明确谈到其宗旨为四:“一,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二,主张开国会以建立责任政府;三,主张满汉人民平等;四,主张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尽管他们也认识到“至于统合各族为一大国民,则尤非一日所能行”,但仍理性地将其列为主要宗旨。

[135]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1907年第1号。

[136]乌泽声:《论开国会之利》,《大同报》1907年第4号。

[137]穆都哩:《蒙回藏与国会问题》,《大同报》1907年第5号。

[138]如“愿与我回、苗、藏四万万同胞同声一哭”,“则吾汉、满、蒙、苗、藏四万万同胞幸甚”等语,见《大同报》1907年第4号附录1。《大同报》上类似的文章还有《论经营蒙藏与开国会之关系》等,强调“蒙藏之存亡,即关中国之存亡”,“经营蒙藏问题一日不解决,中国立宪一日无效”。主张应“除却种族观念”,使蒙古、西藏由“宗法社会”进于“国民社会”。同时主张在当时拟订的国会中增加蒙古、西藏议员的数目等。该文还被1908年《预备立宪公会报》转载。见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3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0页。

[139]穆都哩:《蒙回藏与国会问题》,《大同报》1907年第5号。

[140]如1902年,《新民丛报》上载华侨叶恩《上振贝子书》就认为满汉为同一民族。所谓:“今满汉也,皆黄种也,同一民族也,同一民族则宜团为一体,不宜歧视。”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09页。

[141]陈敬第:浙江仁和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被赐为进士、翰林院编修。曾译《法学通论》(丙午社1907年版),《政治学》(这是对日本近代政治学开拓者之一小野冢喜平次《政治学大纲》一书的中译本,初版本不详,曾见丙午社1912年第3版)。清末为资政院民选议员。民初时,曾任清史馆协修,“国民公会”领导人。文中所引拉丁文“Nascor”为动词,其名词形式为“Natio”。

[142]见陈敬第:《满汉问题之解决》,《中国新报》1907年第1卷第5号。以下所引此文内容,出处同。

[143]乌泽声:《满汉问题》,《大同报》1907年第1号。关于“民族”译自德文“nation”而不是英法文“nation”,前引陈敬第《满汉问题之解决》一文也曾谈到。另可见《游学译编》所载的《民族主义之教育》一文。其文曰:“德意志语所谓‘夫俄尔克’(人民)者,谓干摄于同一政府之下之国民,专指政治之集合者言之;所谓‘那取勇’(民族)者,谓具有同一之言语、同一之习惯,而以特殊之性质区别于殊种别姓之民族,专指人类之集合者言之。英语之所谓‘那俢温’(国民)者,即德语之所谓‘人民’,英语之所谓‘俾布尔’(人民)者,即德语之所谓‘民族’。民族之所由生,生于心理上道德与感情之集合。”出自《民族主义之教育——此篇据日本高材世雄所论而增益之》,《游学译编》第10期,1903年。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04—405页。

[144]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1907年第1号。

[145]裕端:《大同义解》,《大同报》1907年第2号。

[146]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1907年第1号。

[147]裕端:《大同义解》,《大同报》1907年第2号。

[148]《申报》宣统三年辛亥六月二十日(1911年7月15日)。此条材料系十多年前朱浒教授细查《申报》时代为查找,特此致谢。

[149]郭士立:《古今万国纲鉴录》卷16,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仲秋镌,新嘉坡坚夏书院藏板,第56页。该书还在现代意义上率先使用过“国父”一词:“一千七百九十九年,窐性吞(华盛顿的译音——引者注)卒,通国悲哀,如丧其父,至今美民犹称之为国父也。”见该书卷4。

[150]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10页。

[151]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206页。

[152]梁启超:《新史学》,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41页。

[153]梁启超:《新史学》,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50页。

[154]立斋(张君劢):《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新民丛报》1906年第18号,总第90号。

[155]立斋(张君劢):《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新民丛报》1906年第18号,总第90号。参见方维规:《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通考》,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6—37页。

[156]见严复1906年编译的《政治讲义》中所谓“今日所谓同种国民,西语所谓nation者”,见《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72页。“国民之国家”的译法,见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1页。参见戚学民:《严复〈政治讲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9—170页。另可参见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32页。

[157]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1907年第1号,第19、41页。与梁启超批评革命党人的思路大体一致。

[158]可参见翁贺凯:《张君劢宪政民主思想的起源——以〈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为中心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59]“国族主义”一词,清末也已出现,如学部副大臣、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便有过使用。这位清末修律过程中的“礼制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有关奏折中,曾有所谓“或谓今日修法律为图强之要策,须破除家属【族】主义而为国族主义”云云。参见《刘廷琛维持礼教之片奏》,《申报》1911年4月4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