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塑中华读后感 > 参考文献02(第4页)

参考文献02(第4页)

黄兴涛:《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人文杂志》2011年第4期。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黄兴涛:《文化史研究的省思》,《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北京日报》2010年4月19日。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黄兴涛:《自省与“他者”:明恩溥与清末民国的民族性改造话语》,《近代文化研究》2007年第1辑。

即实:《契丹文字字源举隅》,《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

江沛:《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缠——以1930—40年代“战国策派”思潮为例》,《安徽史学》2013年第1期。

蒋红艳:《民族复兴与新中国建设学会》,《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瞿林东主编:《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柯博文著,马俊亚译:《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李华兴等著:《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济著,李光谟、李宁编:《中国民族的形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列:《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乔:《关于“炎黄子孙”这个词》,《北京观察》2010年第7期。

李文海、耿云志等:《“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李文海:《“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人民日报》1982年4月30日。

李文海主编:《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李占荣:《论“中华民族”入宪》,《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林同奇:《“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从葛兆光的〈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谈起》,《二十一世纪》2006年4月号,总第94期。

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刘冬梅:《对民国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刘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刘学铫编:《中国历代边疆大事年表》,金兰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刘作忠:《中国近代国歌小史》,《寻根》2007年第4期。

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6册,“国史馆”、中正纪念堂、中正文教基金会2015年版。

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