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陈寅恪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主要观点 > 结语(第2页)

结语(第2页)

[28]IoannisD。EverigenisandDarodu:AnotherPhi-losophyofHistoryaigs。TrahIntrodudNotesbyIoannisD。EverigenisandDanielPellerin,IndianapolisandCambridge:HackettPublishingpany,2004,p。xxvii;赫尔德说的对一个民族的同情式感觉见该书24页。

[29]Geers,“Historicism,”TheDiaryoftheHistoryofIdeas:StudiesofSelectedPivotalIdeas,editedbyPhilipP。Wiener(NewYork:CharlesSer'sSons,1973-1974),Vol。2,p。459。

[3ers,GermaionofHistory:TheNationalTraditionofHistoricalThoughtsfromHerdertothePrese:WesleyayPress,1968,pp。104-115。

[31]对德国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思想的关系,当代学者有一些讨论,见Fra,“HistoriAttemptatSy,Vol。34(1995),pp。143-161;Geers,“entso'spaper,‘HistoriAttemptatSy,Vol。34(1995),pp。162-167;Fra,“ReplytoPrers,”HT,Vol。34(1995),pp。168-173。

[32]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TheIdeaofHistory),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三编“科学历史学的滥觞”,第一节,浪漫主义,98页;第二节柯林武德以赫德尔的《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IdeenzurPhilosophiederMee)一书为基础讨论了赫德尔的历史观,但并没有着重了解之同情思想。

[33]事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41~4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4]IrvingBabbitt,LiteratureandtheAmeriCollege:EssaysiheHumanities,NewYorkandBoston:HoughtonMifflinpany,TheRiversidePress,1908,p。185;白璧德又说赫尔德的民族主义为国际主义所调和,他认为在人文主义方面,赫尔德是卢梭的弟子;中译本见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12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有趣的是,1923年出版的《学衡》第19期有吴宓翻译的法国学者马西尔所写的《白璧德之人文主义》一文,里面这本书被译成了《文学与美国文学教育》,见13页;未知是原作者笔误还是吴宓笔误。

[35]Friedrietstehuorismus,II,MündBerlin:R。,1936,pp。383-479;英译Historism:TheRiseofaoricalOutlook,translatedbyJ。E。Anderson,revisedbyH。D。Schmidt,withaforewordbySirIsaiahBerlin,(LeandK。Paul,1972),pp。295-372。作者认为18世纪出现了对历史的新认识,而以JustusM?ser、赫尔德、歌德三人的思想最为重要,所以他第八章写M?ser,第九章写赫尔德,第十章写歌德。

[36]FrederickC。Beiser,“ThePoliticalTheoryofHerder,”i,Revolution,andRomanticism:TheGenesisermanPoliticalThought,1790-18e:HarvardUyPress,1992),p。207。

[37]GerermaionofHistory:TheNationalTraditionofHistoriHerdertothePrese:WesleyayPress,1968,pp。63-89。不过,伊格尔斯在这一章讨论兰克的历史概念中没有特别提示兰克和赫尔德学术传统之间的联系。

[38]StephenTanaka,Japan'sPastsintoHistory,Berkeley:UyofiaPress,1993,pp。115-152。白鸟是天皇主义者,他的所谓东洋的构想实际上带有东方主义特色,将东洋视为比日本落后,需要由日本进行启蒙的地区。虽然他的东洋和西域研究取得很大成绩,其背后的殖民主义动机和目标亦值得注意。对此书的评论,参见本书附录二书评。

[39]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80页。

[40]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文德》篇,79~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余英时先生论述了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并将其与柯林武德进行比较;见余英时:《戴震与章学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结合我们前面提到了柯林武德对赫尔德的论述,考虑到赫尔德(1744—1803)与章学诚(1738—1801)其实是同时代人,他们二者的史学思想比较也当有学术旨趣,将另撰文详论。

[41]此据杜正胜所引《傅斯年档案》II:630;见杜正胜:《史语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载《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13~14页,“中研院”史语所会议论文集之六,台北,“中研院”史语所,2000。

[42]HarvardUalogue,1918-1919,1919,p。469。这门课由史密斯学院的费伊(SidneyBradshawFay,1876—1967)主讲,当时费伊是哈佛历史系兼职讲师。此人后来以出版《世界大战的诸起源》(TheinsoftheWorldWar,1928,1930,revisededition)重新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而知名。

[43]HarvardUalogue,1918-1919,1919,p。418;授课老师为德文教授HoratioStevensWhite(1852—1934)。

[44]HoratioStevescheVolkslieder:ASeleanFolk-songs,G。NewYorkandLondon:P。Putnam'sSons,1892,pp。293-308。

[45]见吴学昭整理:《吴宓书信集》,39页。

[4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100页。何兆武、李海帆认为这里所谓卢梭的第雄论文即卢梭在第戎学院征文比赛中的得奖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见《何谓第雄论文》,载《读书》,2002,第9期,31页;李海帆,《为何称第雄论文》,载《读书》,2003,第1期,47页。

[47]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52页。

[48]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44页。根据1919年出版的《哈佛大学目录,1918—1919学年》,当时德文专业课有《十八、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主要讲列辛、歌德、席勒,授课者为代理系主任怀特(HoratioStevensWhite),见HarvardUalogue,1918-1919,1919,p。417。他也在哈佛教《浮士德》。

[49]吴宓:《吴宓日记》,第三册,257~258页。

[50]吴宓:《吴宓日记》,第三册,354页。

[51]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15页,1918年9月26日日记。这门课吴宓的成绩是B,见1919年9月11日日记,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71页。

[52]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76页,1919年9月23日日记。

[53]有关德国启蒙运动和历史主义的联系,除前引迈纳克的论述之外,还可参见PeterHaheGermaandtheRiseofHistoricism,Berkeley:UyofiaPress,1975。

[54]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静庵文集》,见《王国维遗书》,第三册,464页,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王国维并注明引文出自英译《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三册六十一页至六十三页。

[55]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王国维遗书》,第三册,530页。

[56]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自序,见《王国维遗书》,第三册,608~609页。

[57]WilhelmWindelband,LehrbuchderGeschichtederPhilosophie,TübingenundLeipzig:VerlagvonJ。C。B。Mohr,1908,p。433;原刊于1889年;英译本AHistoryofPhilosophy:WithSpecialRefereioofitsProblemsaranslatedbyJamesH。Tufts,heMapany,1901,p。528;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723页,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8]张广达:《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载《中国学术》,2003,第4期,110~111页。

[59]王国维:《欧罗巴通史序》,见《王国维遗书》,第三册,699页。

[60]刘健明:《论陈寅恪先生的比较方法》,见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组编:《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25~244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有关赫德的讨论在234~235页。作者引用了IsaiahBerlin的VidHerder:TwoStudiesioryofIdeas(London:dWindusLtd。,1976);以及蔡石山:《西洋史学史》,156~158页,台北,环球书社,1982。

[61]如施奈德、冯兆基等人,参见AxelSeider,Wahrheitue:ZweiesischeHistorikeraufderSuaermoderfüra,Wiesbaden:OttoHarrassowitz,1997;中译本,关山、李貌华译:《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AxelSeider,“TheOheMany:AClassicistReadingofa'sTraditionandItsRoleintheModernWorld,”《中国文学历史与思想中的观念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编,2005,pp。326-327;EdmundsS。K。FuelledationsofeseModernity:CulturalandPoliticalThoughtintheRepubliEra,Cambridge:CambridgeUyPress,2010,pp。87-88。

[6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1,13页。

[63]陈寅恪:《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所收“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备课笔记”,34页。整理者陈流求、陈美延说发表这些笔记“由此可窥见其早年备课过程及授课所涉内容之一斑”。的确如此,这些笔记对研究寅恪早年学术实在太重要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