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陈寅恪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主要观点 > 结语(第3页)

结语(第3页)

[54]有关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参见R,Herderaioionalism(NewYork:biaUyPress,1931);Frederiard,Herder'sSodPolitiEionalism(Oxford:Press,1965);Frederiard,HerderonNationality,Humanity,andHistory(MontrealandLondon:McGill-Queen'sUyPress,2003)。

[55]有学者指出,赫尔德一方面强调文化多元价值,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德国的民族特性,这与当时法国的文化霸权有关;见ToddKontje,Germaalisms,AnnArbor:UyofMiPress,2004,pp。64-83。

[56]近代欧洲学者的一个看法就是东方乃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盛行之地,不但中国是如此,中东亦被视为同样如此;有关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密尔、马克思、韦伯等欧洲近代思想家对东方专制主义看法的讨论,参见MichaelCurtis,OrientalismahinkersoalDespotismintheMiddleEastandIndia,Cambridge:CambridgeUyPress,2009。

[57]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对赫尔德思想的深入研究,很多赫尔德研究者指出,德国近代所谓反启蒙主义并不是准确的提法,狂飙运动实际上是启蒙运动内部的分野,主要是不同意一些启蒙运动的看法,但不能视为反启蒙运动;而赫尔德也并非反启蒙,他所提倡的文化民族主义也并非带有强烈反法色彩的民族主义;关于这些反思见JohnH。Zammites,aA。Menze,“JohannGottfriedHerderRevisited:TheRevolutioninScholarshipiQuartertury,”JouroryofIdea,Vol。71,No。4,(October,2010),pp。661-684,跟这里相关的讨论特别见于pp。664-669。

[58]NicolasSaul,Philosophyaerature,1700-199e:CambridgeUyPress,2002,p。46。

[59]IsaiahBerliheEhreeCriticsoftheE:ViaooyPress,2003,pp。168-242;柏林论反启蒙见JosephMaliaWoklereds。,“IsaiahBerlin'slighteransaeriPhilosophicalSociety93:3,Philadelphia:AmeriPhilosophicalSociety,2003。关于赫尔德思想中的多元主义倾向,还可参见近年的政治思想研究:SankarMuthu,EagaiooyPress,2003,chapter6;哈曼和赫尔德对语言的研究见AndrewBowie,“TheDiscuage:HamanaroduanPhilosophy:fromKanttoHabermas,Cambridge:PolityPress,2003,pp。41-57。

[60]DavidM。JoheImageofWesternSodPoliticalThought,NewYrave,2001,pp。70-75。

[61]Frederiard,HerderonNationality,HumanityandHistory,MontrealandLondon:McGill-Queen'sUyPress,2003,pp。20-21。赫尔德很重视律法,认为摩西不仅是犹太民族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立法者之一。

[62]Frederiard,J。G。HerderonSodPolitibridge:CambridgeUyPress,1969,pp。117-169。

[63]Frederiard,HerderonNationality,Humanity,andHistory,MontrealandLondon:McGill-Queen'sUyPress,2003,pp。5-6。

[64]LuheationalCharaNationhoodtoIndividuality,NewYorkandLondon:M。E。Sharpe,2002,p。52。

[65]以上信息均参考德国爱尔兰根大学《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语料库》(:si-erlangen。de)。

[6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128页,香港,中华书局,1983:“我想真正的革命家,应该了解那地方的民族精神才好。”但编者不能确定此信确切年代,推测是1921年。虽然无法知道此信确切年代,但其年代在何炳松著作发表之前应无问题。

[67]郑匡民先生将梁启超这种思想归结为福泽谕吉的影响,见《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55~82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有关梁启超与日本近代学术的关联,参见狭间直树编:《共同研究: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999。王汎森先生则指出近代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的兴起与梁启超关系密切,而梁启超的国民思想论一是受其国家思想的影响,二是受日本学者尤其是德富苏峰的影响;见《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载《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125~146页,此文揭示了史学思想与时代政治变化之关系。

[68]VeraSchwarcz,ThelighteualsaheMayFourthMovementof1919(Berkeley:UyofiaPress,1986),pp。121-122;LydiaH。Liu,Translingual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dTranslatedModernity—a,1900-1937(Stanford:StanfordUyPress,1995),pp。47-49。

[69]雨尘子:《经济竞争论》,载《新学大丛书》,上海,积山乔记书局,1903。此词的信息和民族心理学的德文信息均来自《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语料库》。

[70]周作人:《支那民族性》,收入《谈虎集》,见《周作人自编文集》,346~347页。

[71]伍国:《灵魂与国民性和鲁迅的关系再考》检讨了国民性思想的欧洲起源,认为这种思想与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作者并注意到鲁迅已经接触到法国学者勒庞的《民族进化的心理》一书并受到欧洲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此文见于《学术中国》网站。其他相关讨论亦可参见丸尾常喜著、秦弓译:《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三章:国民性与民俗。其实,周作人也很熟悉勒庞此书。他称勒庞为吕滂,此书书名作《民族发展之心理》,见其作于1929年5月13日《伟大的捕风》一文,收入《知堂文集》,见《周作人自编文集》,18页。《北河沿通信》一文则称此书为《群众心理》,见《知堂文集》,37页。

[72]这篇文章改名为《从中国文化史上所见的中国民族性》,收入陈高佣:《中国文化问题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992年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丛书第四编39),原书107~119页。

[73]KosakuYoshino,ationalisminporaryJapan:ASociologiquiry(LondonandNewYe,1992),pp。54-59。吉野的讨论引用了AiraKemil?iionalism:ProblemsgtheWorld,thedClassifi(Jyv?skyl?:KustantajatPublishers,1964)。另一本讨论日本近现代民族主义的论文集也涉及了一些日本人论思想的讨论,见SandraWilsoionandNationalisminJapan(LondonandNewYe,2002),特别是pp。1-20,135-162。

[74]参见本书第八章的相关讨论。

[75]姜蕴刚:《历史艺术论》,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本书初版原为华西大学文学院《学术丛刊》第三种,发行于民国三十年五月。

[76]Frederiard,HerderonNationality,HumanityandHistory(MontrealandLondon:McGill-Queen'sUyPress,2003),p。108。

[77]J。G。Herder,S?mtlicheWerke(Berlin:WeidmannscheBug,1877-1913),XVI,pp。547-551;巴纳德的讨论见Frederiard,HerderonNationality,HumanityandHistory(MontrealandLondon:McGill-Queen'sUyPress,2003),pp。112-113。

[78]ChaoWeipang,“ModerneseFolkloreIions,”AFS,Vol。1(1942),pp。55-76;2(1943),pp。79-88;Yeng,“Folkloreresearunista,”AFS,Vol。26(1967),pp。1-62;SandraEminov,“FolkloreandNationalisminModerna,”JFR,Vol。12,No。2-3(1975),pp。257-277;又载FelixJ。Oinas,ed。,Folklore,Nationalism,andPolitibus:SlavicPublishers,1978),pp。163-183。日本也有类似的例子:RichardM。Dorson,“NationalCharacteristicsofJapaales,”JFR,Vol。12,No。2-3(1975),pp。241-156。

[79]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册六七《日本的衣食住上》,见《周作人自编文集》,210页。

[80]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册七〇《结论》,见《周作人自编文集》,22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