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日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吴宓书信集》,吴学昭整理、注释、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夏瑞春编,陈爱政等译:《德国思想家论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夏媛媛、张大庆:《昙花一现的中国哈佛医学院》,载《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第1期,55~69页。
谢金良:《欧阳渐非宗教非哲学思想衍论》,载《现代哲学》,2005,第3期,83~89页。
谢文郁:《道路与真理:〈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自由与生存: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约翰福音和古希腊哲学》,载《外国哲学》,2004,第3期;参见《道路与真理:〈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徐伯阳、金山:《徐悲鸿年谱》,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杨武能:《歌德与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叶隽:《近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吉川幸次郎:《支那について》,大阪,秋田屋,1946。
清田实:《近代仏教学の動向:日本と西洋の比較》,见《真宗総合研究所研究所纪要》1,1983,85~102页。俞大维等:《谈陈寅恪》,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增订版。
张大庆:《中国现代医学初建时期的布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响》,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第2期,137~155页。
张凤:《哈佛燕京学社七十五年星霜》,载《汉学研究通讯》22卷4期,2003,23~34页。
张广达:《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载《中国学术》,2003,第4期,100~139页。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载《唐研究》第11卷,2005,5~71页。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张国刚﹕《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见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210~220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张华:《杨文会与中国近代佛教思想转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张辉:《德国美学的东渐及其媒介研究》,《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354~3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张曼涛编:《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渭涛:《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继承和贡献》,载《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论集》5,2005,51~71页。
张玉能:《赫尔德与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第2期。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载《鲁迅研究月刊》,2002,第9期。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大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郑师渠:《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思想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