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 > 结语(第4页)

结语(第4页)

[96]其讣告见D。WintonThomas,“StahurCook,1873-1949,”PBA,Vol。36,1950,pp。261-276。

[97]船停在布鲁克林26号码头,杨写作卜汝克临;见杨联陞:《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俞大维等:《谈陈寅恪》,30页。

[98]不过,在聘用寅恪做牛津汉学教授的过程中,修中诚给牛津校方的说明却侧重强调寅恪在唐史上的贡献,这可能是他与寅恪交谈之后的印象。他说“陈教授是仍在世的最伟大的唐代文献权威和在敦煌手稿(写本)这个特殊领域的大师。”参见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载《历史研究》,2000,第3期,152~164页;以及程美宝、刘志伟:《“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见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693~708页。

[99]这也许只算一个个案。实际上以学术制度而言,欧美大学历史系直至20世纪60、70年代仍主要以欧美史为主,其学位仅授予限于以欧美史为研究方向的学生,而中国史以及其他“东方”史则设在东方学系或远东系、近东系,学术制度上,历史系不设立中国史教职,只是偶尔从东方学系请中国史教授开课。见FrederickW。Mote,dtheVoofHistoryihtury:APersonalMemoir,PriAsianLibraryJournalinAssowithPrioyPress,2010,pp。250-251。

[100]JAOS,Vol。67,No。3(1947),p。235。

[101]WilhelmGeiger,1856—1943,1928年入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有关他的介绍参见拙文《东方学之目录学之前传》,简本载《文景》,2011,第6期。增订本收入本书第四章。

[102]JAOSVol。67,No。3(1947),p。236。

[103]他早年曾任职于北京荷兰外交使团,也是外交官出身的汉学家。1936年他撰文介绍了荷兰早期汉学史;见J。J。L。Duyvendak,“EarlyeseStudiesinHolland,”TP,SedSeries,Vol。32,No。5(1936),pp。293-344。他是高延(J。J。deGroot)在莱顿的学生,也熟悉法国汉学家马伯乐和葛兰言的著作,其兴趣主要还是文献研究。他于1930年创办了莱顿汉学系。也参见HarrietT。Zurndorfer,“Sociology,SoologyiherlandsbeforeithSpecialRefereheWorkofFrederikva。27,No。84,SociologiedelaeetSociologieoise(1989),pp。19-32。《吴宓日记》,第三册,124~125页;1926年1月11日,赵元任夫妇在清华宴请戴闻达,吴宓作陪。吴宓下午陪同其游览清华。

[104]JAOSVol。67,No。3(1947),p。244。

[105]LevZalmanovi(艾德林),“TheAV。M。AlexeevastheHistoriaerature,”trans。byFrananCleaves,HJAS,Vol。10,No。1,Jun。1947,pp。48-59;最近《通报》又刊载了一篇有关他的文章,见eier(何莫邪),“VasiliiMikhailovichAlekseevandRussianSinology,”TP,Vol。97,No。4-5,2011,pp。344-370;他的中文名原本叫阿翰林,中国学者称其为阿力克。他曾和沙畹一起到中国游历,也长期和伯希和保持通信联系。不过,由于这篇文章对学术史进行批判性反思,何莫邪也指出艾德林在文章中对阿翰林有过誉之处。

[106]魏鲁南当时虽然在哈佛教中文,但其实是教古文,而非汉语口语。他并不会讲中文,这是因为当时一种汉学传统是将“汉学”当成“埃及学”一样,研究所谓“故去的文明”(deadcivilization),这当然不需要会讲中文。魏鲁南不会讲中文,但中文阅读能力还不错,曾翻译寅恪的《韩愈与唐代小说》在《哈佛亚洲学报》发表。赖世和便是魏鲁南的学生,曾跟魏鲁南学习中文。见GeeR。Packard,EdwinO。ReisdtheAmeriDiscoveryofJapan,p。33。当时学古文的条件相当艰苦,赖世和用的是卫三畏(S。WellsWilliams)1874年所编字典的1909年修订本,错误较多。他1932年参加了一个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哈佛汉学讨论班,得以和华尔纳(LangdonWarner)、恒慕义(ArthurW。Hummel)等人学习中国艺术和中国史;见35页。

[107]姉崎正治是和西方学者联系密切的日本学者,曾在20世纪30年代任日本亚细亚协会副会长,其他两位副会长包括赖世和和萨姆森爵士(Sir。GeeB。Samson)。姉崎正治和赖世和的父亲AugustKarlReischauer关系较为密切,见GeeR。Packard,EdwinO。ReisdtheAmeriDiscoveryofJapan,NewYork:biaUyPress,2010,p。20。

[108]见MN,Vol。1,No。2,July,1938,pp。623-625。

[109]中研院公告云:“人文组陈寅恪,研究六朝隋唐史,兼治宗教史与文学史。人文组语言文学学科院〈士〉候选人陈寅恪在学术上贡献要点:唐史及唐代文学。”见刘桂生、欧阳军喜:《〈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补》,载王永兴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443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110]见eselinguist,phonologist,poserandauthor,YuenRenChao,WithanIntroduaryHaas,AedbyRosemaheBancroftLibrary,Uyofia,Berkeley,1974-1977,pp。164-166。柏烈伟(一译鲍立威)曾任北大俄文教员,和李大钊、胡适有交往。如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第三册,356页记柏伟烈1921年7月4日拜访胡适,他专攻中国哲学,试图将胡适《古代哲学史》译为俄文。他也收藏了大量满蒙文图书,后归其女儿TamaraS。Mtyre;见JosephFletcher,Review:ManchuBooksinLondon:AUnionCatalogue,byW。SimonandH。H。Nelson,in:HJAS,Vol。41,No。2(Dec。,1981),p。658,footnote10。

[111]见Language,Vol。21,No。4,1944,pp。5-19;此杂志为美国语言学会机关刊物。

[112]他的文章即“NounsofThea-DeinBuddhistHybridSanskrit,”HJASVol。1,No。1(1936),pp。65-83。

[113]CyrusH。Peake,“DotsAvailableforResearodernHistoryofa,”AHR,Vol。38,No。1,Oct。1932,pp。61-70;66页列出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傅斯年、徐中舒等人。这一信息应是来自当时傅斯年所撰《明清史料发刊例言》,载《明清史料》,甲编,第一册,1页,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1930年至1951年一共出版了四编,1959—1975年又出版了六编。

[114]见“FnMusicattheCourtofSuiWen-ti,”JAOSVol。69,No。3,July-Sept。,1949,pp。148-149。

[115]后来入选为荣誉会员的学者还有一些,如中国中亚学界熟知的博伊斯(MaryBoyce,1920—2006)、侯思孟(DonaldHolzman)、宗德曼(WernerSundermann,1935—2012)、辛姆斯-威廉姆斯(Nis-Williams),以及中国考古学家李学勤、宿白。

[116]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哈佛亚洲学报》,10卷1期,1947年6月出版,41~47页。

[117]“AnniversaryGeing,”JRAS,No。2(Dec。,1947),p。246。

[119]全名为RobertBaron(Freiherr)vonHeine-Geldern,奥地利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德国诗人海涅的曾侄孙,因为祖父是海涅的弟弟GustavHeinevonGeldern(1812—1886)。他也是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法国远东学院荣誉会员。

[120]苏俄东方学家,通晓26种语言,尤精通阿拉伯文献,1921年即入选俄国科学院院士。其讣告见JRAS,NewSeries,No。83(1951),pp。225-226。

[121]1951—1959年任法兰西学院阿拉伯语言文献讲座教授,1957年入选法国金石与美文学院院士。

[122]当时他是皇家亚洲学会孟加拉分会会长。当皇家亚洲学会以八千镑租六十年拿下安妮女王街的房子时,他捐赠了1400镑给皇家亚洲学会装饰其中两个房间,用于日常运作,这两个房间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见JRAS,No。2(Dec。,1947),pp。250-251。

[123]JRAS,No。2(1973),p。196。

[124]即RogerLumley,11thEarlh,1896—1969。

[125]JosephNeedha,SdCivilizationina,Vol。1:IntroductoryOrientatie:CambridgeUyPress,1956,pp。15-16,提供了感谢名单;JosephNeedham,SdCivilizationina,Vol。2:HistoryofStifibridge:CambridgeUyPress,1956,pp。524,531,572,感谢白乐日;其实其他部分也借鉴了白乐日的看法,甚至290页提及通过白乐日了解到戴密微对理学中关键字“理”的翻译(ordo)。

[126]见于剑桥大学网上的李约瑟档案目录NeedhamNRI2SCC2491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