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陈寅恪古典文学研究家 > 结语(第2页)

结语(第2页)

[30]劳干:《忆陈寅恪先生》,载俞大维等:《谈陈寅恪》,37页。

[31]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342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32]参见本章第三节。

[33]在美国通常称为heritagelanguages,即从父母辈那儿继承来的语言,而非从学校学习的语言。

[34]见周一良:《史语所一年》,载《新学术之路》,557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

[35]FrederickW。Mote,dtheVoofHistoryihtury:APersonalMemoir,PriAsianLibraryJournalinAssowithPrioyPress,2010,p。186。

[36]叶理绥常常开玩笑说,明治天皇在毕业典礼上授予他学位时,发现他是白人而十分震惊,竟因此一病不起,很快于1912年7月30日去世。这个小段子见于GeeR。Packard,EdwinO。ReisdtheAmeriDiscoveryofJapan,p。36。明治天皇其实死于糖尿病引起的尿毒症。

[37]相关考察参见仓田保雄:《夏目漱石とジャパノロジー伝説——「日本学の父」は門下のロシア人·エリセーエフ》,东京,近代文艺社,2007。

[38]以上叶氏生平参见EdwinO。Reischauer,“SergeElisséeff英利世夫先生小传,”HJAS,Vol。20,No。12(June,1957),pp。1-35。叶理绥1940年被选为法国远东学院荣誉院士,1946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称号,195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荣誉会员。其日文传记见仓田保雄:《エリセーエフの生涯——日本学の始祖》,中公新书系列,东京,中央公论社,1977。

[39]其任命的消息亦见于哈佛校报,“SergeElisseefftobeHarvardProfessor,”The,January26,1934;这里没提哈佛燕京的职务,应该是他到达哈佛之后才被正式任命为学社社长。1936年起在叶氏主持下哈佛燕京学社开始出版《哈佛亚洲学报》。1956年他辞去哈燕社长一职,仍坚持授课至次年;1957年8月他回到巴黎索邦大学任教。他1957年退休,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一职由赖世和接任。赖世和1950年任哈佛远东系教授,时年40岁。1955年赖世和被选为美国远东学会会长。1957年除了接任社长一职,赖世和也被母校奥伯林学院列为校长候选人,但他当即拒绝。不过,奥伯林学院仍授予他一个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40]见周一良:《毕竟是书生》,31~33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41]见牟润孙:《敬悼陈寅恪先生》,载俞大维等:《谈陈寅恪》,71页。

[42]王永兴认为寅恪史学主要渊源于司马光、欧阳修为代表的宋贤史学,以及重忠义气节的家族传统,完全未提及寅恪所受当时欧美学术风气的影响;见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1~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同一年李玉梅出版《陈寅恪之史学》(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8)则搜罗了更多材料,但仍较大程度上忽视西文论著;而桑兵认为西学只是东方人的看法,并无一定标准,所谓西方甚为复杂,因而寅恪谈不上学贯中西,只是中学较通,西学略知文史之学,但相对于同时代人,他对西学更为了解;见《陈寅恪的西学》,载《文史哲》,2011,第6期,54~69页。不过,此文涉及寅恪具体学术研究实践之处并不多,很多看法仅据其同时代人的评价。王、桑均未深入讨论寅恪治学之学理与方法论的大背景;又,王震邦出版《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1)侧重讨论寅恪思想与学术之关系,特别考察了寅恪既有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思想,也有天竺为体、华夏为用的思想;此书序论部分亦评述了各家从各个角度研究陈寅恪思想与学术之历程;虽涉及西学处颇多,惜利用西文资料较少。

[43]陈弱水:《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载《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27~65页,2000。相较于上引诸书,弱水先生对寅恪治史之说更为仔细、深入,他指出寅恪之通识与其西学背景有关,因其曾研习古希腊语文和哲学。他还敏锐地指出即便是寅恪早年的考据之文,其怀抱也远在考据之外。

[44]陈寅恪:《寒柳堂集》,6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5]本书第八章主要讨论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实来自赫尔德的说法。

[46]陈寅恪:《论李怀光之叛》,原载1937年7月《清华学报》12卷3期,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该句见217页。

[47]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康筼》,264页。

[48]原刊1934年8月商务印书馆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收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2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9]Matthew9:17,“herdomenputooldbottles;elsethebottlesbreak,andthewi,alesperish;buttheyputoharepreserved。”

[50]Mark2:22,“Andnomahooldbottles;elsethehburstthebottles,andthewineisspilled,aleswillbemarred:butbeputiles。”

[51]和合本成书于1919年,以下英文对照ionalVersion。

[52]国际圣经协会,Cols,1984年,178页。

[53]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修订版,《新约》部分,163页。新美国版《圣经》这一段写作“Ifyouremaininmyword,youwillbetrulymydisdyouwillkh,ahwillsetyoufree。”(TheNewAmeriBible,Wichita,KS:FiresideCatholicPublishing,2003,p。1150)。

[54]《新约圣经》,216~217页,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霍尔曼圣经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55]即Anythingsaid,见W。K。C。Guthrie,AHistreekPhilosophy,Ve:CambridgeUyPress,1962,p。420。

[56]谢文郁:《约翰福音和古希腊哲学》,载《外国哲学》,2004年3月,感谢作者惠赐此文电子版。作者已将此文旨趣写成一部专书,即《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7]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1953年12月1日,见《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464页。

[58]原载台湾《传记文学》,第44卷第2期,参见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227页所引。

[59]见《吴宓日记》1919年12月14日条。1922年《学衡》第3期刊出胡先骕所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一文,其中有白璧德对阿奎那与朱熹进行比较的看法,白璧德引RevuePhilosophique杂志上某位作者的论文说阿奎那的学说系糅合了亚里士多德与耶稣的学说,而朱熹的学说则取自孔子与释迦之说,是以二者可以相提并论。见胡先骕:《胡先骕文存》上卷,75页。白璧德此文亦引了法国汉学家沙畹(胡先骕称之谓霞纲)对孔子的看法,以及翟林奈(LionelGiles)所译《论语》(此书1910年出版)。

[6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181页。

[6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106~107页。按,2001年三联版《金明馆丛稿二编》所收寅恪文章中将Sel排成Sel有误,检《史语所集刊》第二本第三分281页原文,寅恪所谓夏鸟氏虽是夏和鸟两个德文字,但这里合在一起仅仅是姓氏。

[62]即EditionsdelaBibliothèqueS。J。,Collègephilosopgiqueetthéologique,Louvain。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