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现代学术史上的陈寅恪 > 结语(第3页)

结语(第3页)

[64]参见BeAnderson,Imagineduionsiionalism,LondonandNewYork:Verso,1991,revisededition。

[65]Vicer,“HerderandNatithePriuralRespect,”AJPH,Vol。43,No。1(1997),pp。1-13。

[66]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95页。

[67]有关研究见BrianJ。Whitton,“Herder'sCritiqueoftheEuralunityversusopolitanRationalism,”HT,Vol。27,No。2(1988),pp。146-168,esp。153-156。

[68]Herder,S?mtlicheWerke,Vol。5,p。512。英译参看RobertT。Clark,Herder:HisLifeandThought,1955,p。191。

[69]JohannGottfriedHerder,“EssayinofLaheinofLawoessays。Jean-JacquesRousseauJohannGottfriedHerder,trans。withAfterwardsbyJohnH。MoranandAlexanderGode,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pp。87-166,此文写于1772年;还可参见JohannGottfriedHerder,ReflethePhilosophyoftheHistoryofMankihanintrodubyF。E。Manuel,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8。

[70]刘健明:《论陈寅恪先生的比较方法》,见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组编:《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25~244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寅恪所论唐代之崛兴亦见于吴宓《空轩诗话》,只是吴宓特别提到唐代文化灿烂辉煌,有欧洲骑士文学之盛况;见吕效祖主编:《吴宓诗及其诗话》,204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71]Herder,AuephiloseschichtezurBildu,inS?mtlicheWerke,Vol。v,pp。524-527。

[72]Herder,ReflethePhilosophyoftheHistoryofMankihanintrodubyFrankE。Manuel,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8,pp。322-323。

[73]Herder,“Oiure,”iedEarlyWorks,1764-1767,Addresses,Essays,andDrafts;FragmeGermaure,editedbyErA。MenzearanslatedbyErhMichaelPalma,UyPark,PA:PennsylvaniaStateUyPress,1992,p。195。

[74]Friedrie:TheRiseofaoricalOutlook,translatedbyJ。E。Anderson,revisedbyH。D。Schmidt,withaforewordbySirIsaiahBerlin,LeandK。Paul,1972,p。337;而当时伏尔泰、休谟等人均认为中世纪乃是各类不理性之结合体。

[75]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103页,1919年10月14日。

[76]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77页。王水照先生对寅恪的宋代观进行了详细阐释,见《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载《中国文化》,第17、18期,2001,284~292页。王永兴先生认为寅恪的史学主要以宋代史学为主要渊源,特别是司马光和欧阳修,所以一生志愿是写一部《中国通史》和《中国历史的教训》;见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这恐怕是成问题的,虽然寅恪极推崇宋代史学,但将寅恪史学仅归纳为宋代史学之渊源肯定不够,当注意其域外背景。侯宏堂梳理了寅恪、钱穆、余英时等人对宋学的看法,见《“新宋学”之建构——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77]见《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38~39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

[78]吴宓:《英诗浅释》,载《学衡》,第14期,1923,述学部分,3~4页。Arnold,今通译为阿诺德,吴宓此处用安诺德。

[79]见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第三册,354页。这个本子记为H。M。Harding,似有误,未知原文有误还是整理本有误,M。当作I。,即Ivan缩写。此人后来于1922—1923年担任驻喀什副领事,上任时经过吉尔吉特,将其旅程写成一本旅行日记(DairyofaJartit,Kashgar:SwedishMissionPress,1922),不过,此书文胜于质,并充满殖民主义论调。

[80]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载《中国文化》,第17、18期,2001,289页;他推测寅恪可能受到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之影响。

[81]FrederickC。Beiser,“ThePoliticalThe。Herder,”E,Revolution,andRomanticism:TheGenesisermanPoliticalThought,1790-18e:HarvardUyPress,1992,p。189。有关赫尔德和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可参见R,Herderaioionalism,NewYonBooks,1931。

[82]IsaiahBerlierEheDiaryoftheHistoryofIdeas:StudiesofSelectedPivotalIdeas,editedbyPhilipP。Wiener,NewYork:CharlesSer'sSons,1973-1974,Vol。2,p。106。还有论者注意到赫尔德其实承认现代法语和奥古斯丁时代拉丁文在完整和精致方面的优越性,但宣称德语更利于思想的交流;见EmeryryofHistory:ThetributioureandLiteraryScholarshiptofHistorysiaire,NewYork:biaUyPress,1947,p。43。

[83]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考察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85页。

[84]更详细的阐说,参见本书第十一章。

[85]有关他对王国维评论的讨论,以及近代个人主张与时代思想的关系,参见本书第十一章。

[86]拙撰《文献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佛学视野中的陈寅恪》,载《新哲学》第7辑,2007,216~237页。参见本书第七章。

[87]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58~59页。

[88]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100~101页。

[89]吴宓:《吴宓日记》,第二册,104页。按白璧德对伯格森的思想有所批判,参见本书第四章。伯格森的思想在五四前后已经由一些中国学者翻译介绍给国内读者,如张东荪译有《创化论》、《物质与记忆》,杨正宇译有《形而上学序论》,胡囯钰译有《心力》,潘梓年译有《时间与意志自由》等;《民铎》杂志在1922年刊出“伯格森专号”,有李石岑、张东荪、蔡元培等名流的文章多篇;参见陈应年:《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述要》(上),载《哲学译丛》,2001,第1期,64~74页。伯格森的思想在民国初期曾经风行一时,甚至影响到一些佛教学者如熊十力用之来解说佛教思想,当然也遭到寅恪的批评。参见本书第六章。

[90]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56页。按:此文最早发表在1932年9月5日出版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

[91]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第三册,431页。

[92]陈弱水,《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中研院”史语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36~37页,台北,“中研院”史语所,2000。

[93]FrederickC。Beiser,“ThePoliticalThe。Herder,”E,Revolution,andRomanticism:TheGenesisermanPoliticalThought,1790-18e:HarvardUyPress,1992,p。210。原文为:“LikeKaer,andotherliberals,Herderputfoririteddefehought,insistingthateverclaimamonopolyoh。”

[94]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46页。

[95]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的讨论。

[96]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247页。

[97]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见《金明馆丛稿二编》,36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