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现代学术史上的陈寅恪 > 结语(第2页)

结语(第2页)

[32]WilliamF。Giese,“MemBabbitt:ManandTeacher,p。5。

[33]该会出版的会刊第一卷刊于1882年,有莱斯-戴维斯的年度报告和奥登堡整理的印度事务部所藏巴利文写本简目。

[34]G。NageswaraRao,“AFamousPoetraofSanskrit,”TheLiterary8(1967),pp。19-32。Rao指出当艾略特入学哈佛时,正是哈佛的黄金时代,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在哈佛任教:GerogeSantayana,IrvingBabbitt,JeeLymanKittredge。而教授梵文、巴利文的教授有兰曼,教授印度哲学的教授有伍兹(JamesNaughtonWoods),见20~21页。

[35]T。S。ElieGods,NewYork:Harcourt,Brapany,1934,pp。40-41。

[36]比如他的作品TheWasteLand(London:Faber&Faber,1961)就有《奥义书》和《薄伽梵歌》的反映。

[37]艾略特的回忆文章,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102。有意思的是,寅恪在哈佛念书时选修过《希腊文8: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希腊文A:荷马与希罗多德》,大概和白璧德谈谈这些希腊哲人也有一点背景知识。1930年1月吴宓休假时去伦敦曾与艾略特见面并有过交谈,涉及了白璧德;参见《吴宓书信集》1931年8月15日致白璧德的信,51页。

[38]C。Cestre,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53。此处西斯特所记有误,福歇尔并非汉学家,而是法国考古学家,曾供职于法国远东学院,后来还担任过法日文化中心主任。何维特即Hee,是法国的意大利学者,1906年担任索邦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讲座。

[39]JamesLutherAdamsandJ。BryanAllin的回忆文章,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p。276-277。

[40]GordohChalmers回忆文章,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289。

[41]Vi的回忆文章,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314。

[42]Vi的回忆文章,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316。

[43]Mayo更认为白璧德整个思想系统建立在巴利文写本的研究基础之上,而巴利文写本被当时人认为是最早的佛教文献。E。L。Mayo,“TheInfluenduThoughtonWaltWhitmanaheAryanPath29(1958),p。173。

[44]斯里兰卡现代学者对一般读者认为佛教宣扬悲观哲学有十分精彩的辩护,见olaRahula,WhattheBuddhaTaught,Grove,1986,2nded。

[45]曼彻斯特的回忆文章,见IrvingBabbitt:ManandTeacher,p。134。

[46]此书在1900年出版了修订本。此后《法句经》的各种西文译本出现了几十种。1962年在伦敦大学任教的梵文学家Jh整理出版了《犍陀罗语法句经》,再次引发人们对它的强烈的兴趣。见Jh,TheGāndhārīDharmapada,editedwithanIntrodumentary,LoalSeries,London:SchoolofOrientalandAfriStudies,1962。

[47]这一译本是一个详细的三卷本,收入兰曼主编的哈佛东方学系列丛书。见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viii-ix。白璧德的老师烈维也曾发表有关研究《法句经》的大作,参见SylvanLévi,“L'Apramāda-varga:étudesurlesresdesDharmapadas,”JA,No。2(1912),pp。207-223。

[48]哈佛大学白璧德档案(HUG1185号)把他1931年以前的著述列在一起,《法句经》及《佛陀与西方》一文列在这一组著述中,含摩尔的评语。

[49]关于东方主义表述,开创者见EdwardSaid,Orientalism,NewYe,1979;他主要处理英法两者的东方学研究。而对东方主义理论的梳理见EdmundBurkeIIIandDavidProchaskaeds。,GenealogiesofOrientalism:History,Theory,PolitiandLoyofNebraskaPress,2008。东方主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欧洲中心主义话语的一部分;但东方主义的生产者并不限于欧洲学者,一些东方学者也接受了这一立场的影响,其论点变成所谓亚洲人的东方主义;见ArifDirlik,“eseHistoryaioalism,”HistoryandTheoryVol。35,No。4(1996),pp。96-118。他举的例子包括:ei,Otalism:Theoryofter-DisPost-MaoewYork,1994。

[5Babbitt,TheDhammapada,p。65。

[51]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二章《琵琶引》,53页。

[52]陈寅恪:《论韩愈》,载《历史研究》,1957,第2期,105~114页;关于韩愈以传统儒家圣人思想反驳佛教的佛为圣人思想的讨论,参见陈怀宇:《论韩愈反佛》,载《唐研究》,第七卷,2001,39~53页。

[53]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68。

[54]JaeI。StoaerwarBuddhistStudiesasanExpressionofJapan'sEnvisionaedGlobalRole,”inJ。ThomasRimered。,dIdentity:JapaualsdurierrioyPress,1990,pp。218-219。并参见本书第六章有关日本近代佛教学的讨论;关于日本近代佛教作为宗教的讨论见JasonA。Josephson,“WhenBuddhismBecamea‘ReligiioioingsofInoueEnryō,”JJRSVol。33,No。1(2006),pp。143-168。

[55]RobertSharf,“TheZenofJapaionalism,”inDonaldS。Lopez,Jr。,ed。,CuratorsoftheBuddha:TheStudyofBuddhismunder(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pp。107-160。

[56]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69。

[57]即TheLifeofBuddhaasLegendandHistory,该书的第十七章谈佛教与基督教比较。白璧德提到托马斯的这本书,见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viii。我参考1997年在印度出版的翻印本,EdwardJ。Thomas,TheLifeofBuddhaasLegendandHistory(MotilalBanarsidass,1997)。

[58]参见第六章对欧美早期佛教学的兴起,以及第七章对寅恪佛学研究所受到的德国东方学文献主义影响。

[59]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70。

[60]伯格森,法国哲学家,毕业于法国巴黎高师和巴黎大学。1898年成为巴黎高师哲学教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哲学讲座教授。他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但他本人在1921年以后皈依天主教,并宣称自己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基督教的传统。192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著述有Essaisurlesdonnéesimmédiatesdelace,1889,以及MatiereetMemoire,1896,L'Evolutioncréatrice,1907,Lesdeuxsourcesdelamoraleetdelareligion,1932。有关他的思想,参见GillesDeleuze,Bergsonism(NewYork:ZoneBooks,1988)。

[61]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73。

[62]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81。

[63]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86。

[64]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88。

[65]IrvingBabbitt,TheDhammapada,p。90。

[66]对瑜珈的宗教史研究,参见埃利亚德的《瑜珈:不朽与自由》一书,MirceaEliade,Yoga:ImmortalityandFreedom,PriooyPress,1970。

[67]IrvingBabbitt,TheDharmmapada,p。10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