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现代学术史上的陈寅恪 > 结语(第2页)

结语(第2页)

[33]李雪涛撰文介绍了白乐日在德国的学术经历和成就,特别提示了白乐日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规模和学术取向,颇为明了;见《作为德国汉学家的白乐日》,见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12集,360~367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34]见Balázs,“PoliticalPhilosophyandSocialCrisisattheEndoftheHanDynasty,”ineseCivilizationandBureaucracy:VariatioranslatedbyH。M。Wright,editedbyArthurF。Wright,NewHavenandLondon:YaleUyPress,1964,pp。193,225。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学者杨联陞的《晋书食货志研究》(《哈佛亚洲学报》卷九,1946)以及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936年伦敦出版)两种英文著作。

[35]参见Fran?oiseAubin,“IntroduàlasérieI,‘Histoireetinstitutions’,”inétudesSoienneBalazs,seriesI,pt。1,ed。byFran?oiseAubin,Paris:Mouton,1970,pp。23-24;dePee,“Cyclesofology,Philology,andHistoryoftheSongDynasty(960-1279)iedStates,”Fragments:InterdisaryApproachestotheStudyofAasVol。2(2012),pp。42-43。

[36]这三本书即TheAgrariainIuresonLandReformDeliveredin1955attheDelhiSics,Delhi:UyPress,1956;AgriculturalCooperativesinIndia,London:AsiaPublishingHouse,1964;LandandLabourinIndia,London:AsiaPublishingHouse,1965。

[37]见HarrietT。ZurBoundtoa:étienneBalazs,FernahePoliticsoftheStudyofeseHistoryinPost-ast&Present,Vol。185,No。1(2004),pp。191-192。

[38]见JackGoody,TheTheftofHiste:CambridgeUyPress,2006,pp。180-211。不过,Goody举的基本上也都是宏观研究的二手资料来批判布罗代尔,而且是有利于他看法的论著。比如他批评所谓“中国农业发展劳力太过充裕”乃是一普遍而错误的看法时,引的是JohnM。HobsoerniernCivilizatie:CambridgeUyPress,2004;他没有引中国农业发展史专家的研究。

[39]见吴学昭整理:《吴宓书信集》,181页,吴宓1931年2月25日致浦江清的信;《吴宓日记》,第五册,1931年2月14日日记。

[40]白乐日对传统汉学之批评见于他给费正清主编的《中国思想与制度》一书的书评,Review:eseThoughtandInstitutioedbyJohnK。Faibank,paraticeStudiesofCulturesandCivilizations,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7,in:JAS,Vol。19,No。3(May,1960),pp。321-325,批评见321页。

[41]见EdwardH。Schafer,“WhatandHowisSinology?”InauguralLecturefortheDepartmealLaerature,UyofColorado,Boulder,14October,1982;TangStudiesVol。89(1990-1991),pp。23-44;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极为简明准确地提供了整个欧美东方学特别是汉学的发展简史;也提及了他1958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刊》主编时即主张放弃“汉学”、“汉学家”这样的词汇,他认为汉学最重要的特色其实是语文学(Philology)。有趣的是,他特别批判了当时一些华裔学者坚持所谓华人更能理解汉语诗歌的文学批评立场,认为这是种族批评主义(ethniccriticism)。

[42]这次会议的主要论文后来结集出版,见Pierre-étieIsabelleAualitéD'étienneBalazs(1905-1963),Témoigréflexionspouruenaire。Paris:CollègedeFradesHautesétudesoises,2010;而其中一篇另行刊出的重要论文是HarrietT。ZurBoundtoa:étienneBalazs,FernahePoliticsoftheStudyofeseHistoryinPost-astaVol。185,No。1(November,2004),pp。189-221。

[43]其学记参见李雪涛:《此心安处即吾乡: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的十三年(1937—1950)》,载《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别册第4号(2009年),63~106页。

[44]有关1945年以前德国汉学的发展,参见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中所收费丁豪的文章《从德意志帝国到第三帝国之间的中国学》和柯马丁的文章《德国汉学家在1933—1945年的迁移:重提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45]福兰阁在东亚旅行日记见tan,ihrfremdeasieagebüdFotografien(1888-19。voaFu-shengFrankeundWolfgaAugustial,2009;李雪涛对这本书作了介绍,见《耳闻、目见、足践——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散论》,载《文景》,2010,10月号,56~61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上、下),载《读书》,2010,7月、8月号,105~111页、100~107页。

[46]有关姚随福兰阁学习史学的讨论,见Q。EdwardWaingaThroughHistory:TheMayFourthApproachtraphy,Albany:StateUyofNewYorkPress,2001,pp。92-96。另外,毛子水1923年2月到柏林,傅斯年1923年夏到柏林,均和寅恪有交集。

[47]韦卓民:《浅论科学研究的方法》,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第2期;参见李良明等:《韦卓民年谱》,54页。

[48]W。Schüler,“HuShiunddiePreuβischeAkademiederWisseasiatisdso。19,1932,pp。398-399;李雪涛:《不做一只不舞之鹤——有关胡适获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几份史料》,载《万象》,2011,第5期,36~55页。

[49]他退休之后,其汉学教授位置由杜希德(DenisTwitchett)接任,直至1968年杜希德才转往剑桥。

[50],“ProfessorEmeritusWalterSimon,”BSOAS,Vol。36,No。2,InHonourofWalterSimon(1973),pp。221-223。

[51]1975年英国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经费紧缩,此杂志被迫终止出版,直至1988年才在杜希德努力下在普林斯顿大学重新出版,称为第三系列(ThirdSeries),并将杂志的出版重点确定为中国史。《泰东》最初于1923年由BrunoSdler(1882—1964)在德国创刊,1933年因Sdler是犹太人而被迫离开德国逃往英国,该刊停止出版。1949年由Sdler主持在剑桥大学复刊,成为“新系列(NewSeries)”,出版至1975年。有关这一段时期该刊的出版情况,见HartmutWalravens,AsiaMajor(1921-1975):eisch-britischeOstasie:Bibliographieuer,Wiesbaden:OttoHarrassowitz,1997。之后1988—1998年《泰东》由普大东亚系出版。不过,1998年《泰东》杂志又离开普大迁到“中研院”史语所。

[52]原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附录》,收入陈寅恪:《陈寅恪集·书信集》,171~172页。沈兼士曾建议陈垣将著作寄赠法国集美博物馆,并介绍那波利贞与陈垣见面;见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97页。

[53]WalterSimoisesischeWleiehungen:EinVersu:W。DeGruyter,1930;这之前他发表了讨论中国古音的专著:WalterSimoioesisdSOS,Vol。30,1927-1928,pp。147-167;Vol。31,1928-1929,pp。157-204。

[54]BernhardKarlgreanaP,Vol。28,No。1-5,(1931),pp。25-70。后来冯蒸也进行了评论和分析,见冯蒸:《汉藏语比较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西门华德〈藏汉语比较词汇集〉评析》,《词典研究丛刊》10,177~203页,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55]Balazs,“BuddhistischeStudien。DerPhilosophFanDsdseinTraktatgegendenBuddhismus,”Sinica,Vol。7(1932),pp。220-234,英译本见“TheFirsteseMaterialist,”ineseCivilizationandBureaucracy,pp。255-276;PaulDemiéville,“étienneBalazs(1905-1963),”TP,SedSeries,Vol。51,Livr。23(1964),pp。247-261。据这篇讣文,白乐日早年曾醉心于哲学和音乐,后来与同样逃到伦敦的匈牙利作曲家MatyàsSieber(1905—1960)成为好友。

[56]即MaxWeber,GesammelteAufs?tzezurReligionssoziologie,3Vols。,Tübingen:J。C。B。Mohr,1920-1921。福兰阁看来十分欣赏韦伯,他的中国学生姚从吾也阅读了一些韦伯的著作,其中《宗教社会学》购于1931年3月22日,也看过韦伯《政治学论文集》;参见周运:《姚从吾西方史学藏书点滴》,载《南方都市报》,2011,11月13日网络版。

[57]参见兰克利的文章Lamouroux,“Balazsoul'actualitédelasinologie,”iieIsabelleAualitéD'étienneBalazs(1905-1963),Témoigréflexionspouruenaire。Paris:CollègedeFradesHautesétudesoises,2010,pp。75-84,以及ClaudeChevaleyre所编辑的白乐日论著目录。

[58]原文为thefatherofmodernstudiesofEurope;见DenisTwitchett,“Prefa:étienneBalazs,PoliticalTheoryandAdmiyinTraditionaldon:SchoolofOrientalandAfriStudies,UyofLondon,1965,p。3。

[59]哈隆(中文名霍古达,他自己可能偏好“夏伦”一名)是捷克人,原本在莱比锡学习汉学,毕业后到哥廷根大学任教。纳粹上台后,哈隆移居英国,任剑桥汉学教授。有关他的学术经历以及和中国学者的交往,见朱玉麒:《古斯塔夫·哈隆与剑桥汉学》,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3期,261~31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哈隆的师兄西门华德在哈隆去世后也写了一则简短的讣文,见WalterSimon,“GustavHaloun,”JRAS,No。1&2(April,1952),pp。93-95。

[60]有关杜希德博士论文的提示,见赖瑞和:《追忆杜希德教授》,载《汉学研究通讯》,26卷4期,26~27页,2007。

[61]此书即FinanistratiDynasty,Cambridge:CambridgeUyPress,1963;此书系从其博士论文导论部分修订而来。

[62]ArthurF。Wrightachetteds。,PerspetheT'ang,NewHaven:YaleUyPress,1973。

[63]eseCivilizationandBureaucracy。Variationsorans。byH。M。Wright,editedbyArthurF。Wright,NewHavenandLondon:YaleUyPress,1964;中译本,黄沫译:《中国的文明与官僚主义》,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2。

[64]陈寅恪:《陈寅恪集·书信集》,5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5]这是欧洲有史以来最有雄心的一部中国史,正文部分即达1633页,注释728页,索引302页,全书长达2563页。其详尽评价见O。BerkelbaderSprenkel,“Franke'sGeschichtedesesisReiches,”BSOAS,Vol。18,No。2(1956),pp。312-321。

[66]即Histoireetinstitutionsdelae,Paris,1967;马伯乐和白乐日在世时此书尚未出版,后来由戴密微修订出版。1931年吴宓访问英国,曾与伦敦大学东方美术及考古学家叶慈(W。PercevalYetts)和马伯乐一起讨论一块碑刻,当时马伯乐并不知道寅恪这个人,令吴宓大为惊讶。见吴学昭整理:《吴宓书信集》,178页;并参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7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吴宓也去了牛津见到当时的汉学教授苏慧廉,但认为此人老朽昏庸、卑俗。而在伦敦与庄士敦商谈,推荐寅恪、浦江清、张荫麟三人可继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Bruce之职,而庄士敦对浦江清感兴趣;见吴宓1931年1月27日在伦敦写给浦江清的信,《吴宓书信集》,176页。

[67]见本书第三章第三节,陈寅恪所获英美学术荣誉之背景略考。

[68]他1922年2月在北京,曾与喜龙仁、胡适等人在钢和泰家吃饭;见曹伯言编:《胡适日记全编》,第三编,1922年3月26日日记,59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