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数字时代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无论虚拟艺术多么适合我们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它和我们长期以来做事情的方式是格格不入的(p。171)。”
第十四章讲一个价值连城的思想工具。这就是“后视镜”,它可以给未来导航。我们借以警惕错误和陷阱。
作者说,在麦克卢汉的思想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后视镜”。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用后视镜可以看得清过去和未来。二是他和麦克卢汉惺惺相惜。这个理论和他提出的“人性化趋势”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喜欢后视镜的恐怕不只莱文森一人,唐·特沃尔(DonaldF。Theall)就用它写了一本书:《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TheMediumistheRearViewMirrM,McGillQueeyPress,1971)。
先看看麦克卢汉的名言:“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着步入未来。”他解释说:“我们面对一种全新的情况,我们往往依恋……不久前的客体。”
再看看莱文森的解释“暗喻不是后视镜……又能是什么呢?”如此说来,后视镜就明白如画了。在这个后视镜里,汽车成为“无马牵引的马车”,收音机成为“无线电”,VCR、VCD、DVD成为“小电影”,“实时音频播放”(RealAudio)叫作广播,“实时视频播放”(RealVidio)叫作电视,互联网叫作图书馆,网上聊天室叫作咖啡厅。
令人称奇的是,莱文森用后视镜看到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媒介演化理论。这就是他的“补救性媒介”(remedialmedia)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anthropotropiedia)。按照这个观点,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因而人有能动性,能够主动去进行选择和改进媒介。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对媒介的确是有控制能力的。他反对麦克卢汉的“硬媒介决定论”。
他这个理论有两层意思——在媒介演化中,人有两个目的或动机。一是满足渴求和幻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幻想中的渴求(因此,埃及的象形文字、希腊的拼音文字和现代的电报,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使语词延伸了千万年、千万里)(p。179)”。二是弥补失去的东西,也用他的话来说明:“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因此,互联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媒介的改进(p。179)。”
与此同时,作者又从某种角度肯定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演化理论。他说:“如今……在后视镜里回顾他……我可以清楚地看见,用‘媒介决定论’来描写他未必是妥当的……不过,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要反对‘媒介决定论’的帽子。他抵制这顶帽子,这和他置身事外、不愿意预告未来有关系(pp。183-184)。”
最后一章讲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这个媒介定律是麦克卢汉的天鹅绝唱。麦氏生前只发表了两篇媒介定律的文章,他期望早日出版专著,可是出版社对他的手稿不太看好。所以作为专著的《媒介定律》在他死后8年的1988年才得以面世。这是他给世人预备的最后一个惊喜。
麦克卢汉雄心勃勃,他想建立一个最高层次的无所不包的媒介理论。莱文森把这个理论叫作工具中的工具,涵盖一切的工具,是麦克卢汉工具袋里“一种独特的工具。我们用它来给媒介做保健工作,看媒介的健康状况、心跳和预后……这些定律还是开放的、多向度的。每一种媒介都有四种功能: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都可能转换成许多东西或效果(p。17)。”
这一章的内容不但非常丰富,而且是作者最闪光的思想荟萃之地,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们还是让读者自己去探宝吧。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提请读者注意一点:作者对麦克卢汉和各种大家的比较研究。在这个比较中,作者把自己作为大家放进去,那也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理所当然的。
这里有三元说的比较:黑格尔“正”(肯定)、“反”(否定)、“合”(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作者的“玩具、镜子(即工具)和艺术”的三个技术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性表现的三个阶段——口欲、肛欲和性器欲的三个阶段,皮亚杰的儿童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感知运动、具象和形式化的三个阶段,柯斯勒关于人的创造性的三个阶段——弄臣、圣贤和艺术家,麦克卢汉关于人类传播的三个阶段——口头、文字和电子传播的阶段,罗马教廷的三位一体的教义——圣父、圣子和圣灵,还有童话里的三个愿望等。
也有四元说的比较: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新约·启示录》里的四骑士,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还有中世纪大学传授的“四艺”等。
五、怎么读
先说怎么读麦克卢汉。几十年来,许多人说麦克卢汉是难解的斯芬克斯,是一部天书。连他自己都承认,他那些东西难懂。之所以难,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思想超前。要读懂他,一定要等到数字时代。二是他的风格晦涩,用典艰深,征引庞杂。
读者最不习惯的,是他滥用警语、格言、典故、暗喻,还有莫名其妙的“麦克卢汉式”的语言。于是英语和法语里增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式”。这个戏说之词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很快不胫而走,在西方学界流行开来。
麦克卢汉执教英美文学,凡数十年,养成了非科学的研究方法、“文学思维”和华丽文风。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探索而不做结论,并置而不做分析,铺陈而不做归纳,发现而不做判断,定性而不做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实证。
他的“文学思维”和华丽文风表现为大量的格言警句,他的比喻奇崛怪诞,晦涩难懂,偏爱格言警语,不求明白如话,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叙述方法一反常态,他的文字常常是短短几段话,是“小包装”,一般不展开长篇论述。“这种方法与人们网上交流的方式很相像(p。4)。”在前数字时代里,这样的文风,使许多读者望而却步。
奇人怪杰,为人嫉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麦克卢汉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叙述风格,都与传统相悖,难免使人不快。他宣告眼光狭隘的专门家已是明日黄花,冒犯了许多地位显赫的学者,使他们气愤难平。“麦克卢汉的比喻方法和传统学术的期待视野相对。他表述洞见和类比的方式,似乎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组织模式(p。30)。”
当然,他的研究方法和语言风格,和“先知”的“神喻”非常吻合。不仅相宜,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数字时代的社会实践和技术发展,不给他提供实证的客观条件。他的许多预言,还要等待一个时代,还要等待一代新人,才能得到证实。世纪之交的数字时代才是这样的时代,“在线”一代的网民就是这样的一代新人。
当然,有了《数字麦克卢汉》之后,麦克卢汉就容易读了。
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又该怎么读呢?
我想,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说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仅从本书看,他的成就已很显赫。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麦克卢汉的思想,把麦克卢汉的思想分十四个专题条分缕析,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先知先觉,而且创造性地提倡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现择其要,呈给读者,谨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1)“人性化趋势”的媒介演化理论。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用以批判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2)“补救性媒介”的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的理性选择。
(3)媒介演化的三阶段(玩具、镜子和艺术)论,用以补充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
(4)数字时代的分期说:大众电子时代(masseleicage)和个人数字时代(personaldigitalage)的创意。
(5)神话的二分说:“现代电子神话”对“古典神话”也就是他喜欢说的“横向神话”对“纵向神话”。“泰坦尼克”神话和“黛安娜王妃”神话,就是现代电子版的神话。
(6)挖掘并发挥麦克卢汉鲜为人知的一些重要思想,比如“无形无象之人”在赛博空间、虚拟世界里的运作,“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对非集中化的解说,“网上冲浪”使工作和游戏相结合。
兹不赘述。请读者从自己最喜欢的章节开始读这本数字时代的“指南”。
何道宽
2001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