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 何道宽第二版序(第1页)

何道宽第二版序(第1页)

何道宽第二版序

这篇小序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推出《数字麦克卢汉》的中译本第二版?全文分七个部分:(1)莱文森的节日;(2)十三年前为什么选中他?(3)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一次飞跃;(4)莱文森的学术年谱;(5)莱文森的学术地位;(6)让《数字麦克卢汉》传诸后世;(7)主要修订。

一、莱文森的节日

2014年春是莱文森的中国节日,三件事同时发生,既是巧合,也是必然,是为喜庆。它们是:央视的莱文森访谈播出,《数字麦克卢汉》中译本第二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新媒介》第二版的中译本面世(复旦大学出版社)。

莱文森的学术“明星”地位在2011年麦克卢汉诞辰纪念活动中已然彰显,世界各地的庆祝活动,或有他亲临讲演,亦有他或隐或现的身影,因为他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他进入《影响传播学发展的西方学人》(戴元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我评述他的文章收录其中,题为《莱文森: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立体型的多面手》,共三万字。我用“十三幅画像”评述他的学术成就:(1)立体型的知识分子;(2)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3)“思想无羁”的哲学家;(4)“信息-技术-媒介-知识一体化”的媒介理论家;(5)真景、幻景与太空;(6)神奇手机的哲学观照;(7)当代媒介三分说;(8)媒介环境学第三代学术明星;(9)独特的媒介理论;(10)科幻奇兵;(11)批判“基因”解谜;(12)中国情缘;(13)莱文森研究。

二、十三年前为什么选中他?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承认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将其与新闻学并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得以确立。

受此鼓舞,我有意识完成人生重大的学术转向:从英语语言文学转向传播学,策划传播学译丛,加紧译介麦克卢汉及其“思想圈子”(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以他为首的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经典和名著。

1998年,商务印书馆拟出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译本第二版,约请我修订该书的第一个译本《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000年,商务版的《理解媒介》问世(2008年,这个第二版的《理解媒介》进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但这是后话)。

策划译丛时,首先想要介绍的是哈罗德·伊尼斯(HaroldInnis)和保罗·莱文森(PaulLevinson)。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多伦多学派的双星,莱文森是麦克卢汉的私淑弟子。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纳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师经典译丛”,2003年印行。

2001年,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

为什么选中莱文森?我在该书的“作者简介”给了他三个名衔: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网络教育的先驱、麦克卢汉思想的发扬光大者。

为什么选中《数字麦克卢汉》?我在第一版序中说:《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指南。

三、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一次飞跃

世人的麦克卢汉研究完成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标志就是莱文森这本《数字麦克卢汉》(中译本20012014)。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是特伦斯·戈登(Terren)编辑的《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中译本2011,译林出版社)。第三次飞跃的标志是罗伯特·洛根(Ran)的著作《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译本2012,复旦大学出版社)。

英文版《数字麦克卢汉》(PaulLevinson,DigitalM:AGuidetotheInformationMillennium,Routledge,ion,2001)于1998年写就,次年问世。此前,麦克卢汉的名气和研究均大起大落。1964年,《理解媒介》横空出世,麦克卢汉热席卷北美、波及全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20世纪60年代,北美的宣传机器全部开动起来为他服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北美主流传播学的顽固偏见,麦克卢汉依然被排除在传播学学术殿堂之外。但他把传播学从主流意识形态和学者的书斋里解放出来,送到学术圈子之外,功莫大焉。麦克卢汉预测未来的洞见(地球村、后视镜、媒介定律等)和乐观主义不可能被长期遮蔽,必将以更强劲的势头影响后世。

果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以后,在线一代的“圣经”《连线》杂志就在其1993年的创刊号上封麦克卢汉为“先知圣贤”。1980年去世以后被遮蔽的“圣贤”麦克卢汉复活了。研究他的研讨会接踵而至,研究他的论文势如井喷,研究他的传记和回忆录涌现出七八种,解读他的著作也陆续问世,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

所以,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里断言:“进入新千年时,麦克卢汉的地位将更加显赫。自从他1980年去世以来,媒介演化的历史使他的比方和传播的现实更加匹配、更加清楚了。”(p。28原书页码,余同)

四、莱文森的学术年谱

莱文森一直在在纽约市生活、求学、教书和创作。

1968年,获纽约城市大学学士;

1976年,获社会研究新学院硕士学位,旋即转纽约大学读博,师从尼尔·波斯曼;

1977年,发表《玩具、镜子和艺术》,提出原创性的“媒介演化三阶段论”;

1977年,为麦克卢汉的论文《媒介定律》作“序”,该文在国际普通语义学会刊物《如此等等》1977年6月号上刊发;

1979年,获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博士,博士论文题为“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提出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救性媒介”理论,奠定了世界著名媒介理论家的地位;

1979—1985年,在费尔莱·迪金森大学任副教授,获终身教职,同时在几所大学执教;

1982年,编辑《追求真理:波普尔哲学纪念文集》,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

1985—1995年,办“联合教育公司”,成为网络教育的先驱,与几所大学合作,授媒介研究硕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同时在纽约市几所大学任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