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 > 何道宽第一版序(第2页)

何道宽第一版序(第2页)

他还对麦克卢汉的“视觉空间”进行了修正。电视不是典型的“视觉空间”,印刷术也不是典型的视觉空间。因此他说,“有四种很不相同的声觉空间:无中介的听觉空间、广播、电视和赛博空间(也许印刷术也构成一种不完全的声觉空间,在这一点上,我与麦克卢汉的意见相左)”(p。48)。

他认为,未来的赛博空间可以是不要文字、只要言语传播的“声觉空间”。

第五章讲电子传播,尤其讲赛博空间中人身体的变化。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谓“无形无象之人”(disateman)。你在电话上听到的人、电视上看到的人,已经失去血肉之躯。电子媒介所发送和传输的人,就是脱离了肉体的“无形无象之人”。脱离肉体的精神,可以刹那之间输送到任何地方。人的思想与大脑的关系相当于DNA和生物体的关系。麦克卢汉喜欢把生物学的比方用于技术。他在《理解媒介》中说:“人仿佛成了机器世界的**,正如蜜蜂是植物界的**,使其生儿育女,不断衍化出新的形式一样(p。56)。”在这一点上,作者和麦克卢汉的思想异曲同工、和谐合拍。不过,麦克卢汉说,人是给技术异化授粉的蜜蜂,莱文森则说,技术是人的思想的体现。

他探讨了赛博空间对人的行为和道德的影响。比如网上色情站点、聊天室等。

第六章讲地球村和数字革命对世人的影响。莱文森说:“互联网完成了麦克卢汉的比喻,使地球村成为现实。网上地球村的村民,只要有一台个人电脑,一条电话线和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居住在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和别人聊天,可以搜寻新闻,而不是被动地坐在电视机前接收新闻(p。7)。”

地球村这一概念似乎尽人皆知,其实不然。首先,莱文森将地球村一分为二:经典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然后又把经典地球村一分为二:广播地球村和电视地球村。他用了三个比方来区别这三种不同的地球村:广播地球村是儿童的村落,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赛博空间地球村是参与者的地球村。广播地球村是单向传播,传播者和受众是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例如罗斯福的逝世。他逝世的消息由广播传遍全国,全体美国人感到丧亲之痛。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例如肯尼迪的葬礼和克林顿的性丑闻。电视上看肯尼迪的葬礼时,人们已经非常超脱。网络上看克林顿的性丑闻时,人们觉得好玩。

除了区别以上三种地球村之外,莱文森还讨论了网上地球村的政治和商务。人们可以在网上直选,参与国家大事。他说:“互联网上的地球村本身就是一种治国机制(p。72)。”他认为,网上地球村的商务和政治一样,不存在技术问题,是否实行直接选举和电子商务,那是人们的态度问题。

第七章讲网络时代的非集中化,讲非集中化的教育、政治、商务和城市。“信息的散播正在创生一个新的权力结构:‘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p。7)。”网络时代的非集中化非常强劲:“信息权力已经分散到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其中很大一批电脑不仅接受信息,而且生产信息,比如网页、网址。总之,它们成了分散的中心,不仅是阅读、收听和收看的中心,而且是生产和广播的中心(p。86)。”

网络时代对政府的权力集中构成强大的挑战。他说:“政府控制信息的企图,一般说是不成功的(p。86)。”又说:“政府越是集权,它越是不能控制信息(p。87)。”所举的例子有希特勒的“千年帝国”对付不了油印的“白玫瑰”,苏联对付不了地下出版物。

他否定了商务垄断的可能性。关于美国政府诉微软公司的垄断,他叫政府不必担心。他说:“事实上,面对信息革命强大的离心力,微软并不比政府具有更强的免疫力。微软在促成这些离心力中,尽了它的一臂之力(p。91)。”“公司影响经济活动的力量,就像政府影响经济活动的力量一样——从个人电脑及其赋予人的力量来看,正在瓦解消融……政府起诉微软,以便限制其力量,之所以大可不必,其原因就在这里。非集中化已经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p。8)。”

关于教育的非集中化,他说:“网络教育处处皆中心,无处不中心。只要有电脑、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就行。因此,它使自古以来的高等教育趋势为之逆转(p。84)。”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电子时代的城市不复存在。莱文森和麦克卢汉的意见相左。他说:“数字时代的城市,还是充满活力,一如既往(p。94)。”

第八章的一个关键术语对我们非常陌生:“光透射对光照射”。麦克卢汉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去区别两种性质不同的媒介,解释媒介的产生和影响。简单地说,光照射媒介有照片、电影、传统的绘画等,光透射媒介有电视、电脑等。从银幕弹回或反射回来的电影是“热”的,它清晰度高,不要求人积极参与。相反,电视的光线是从屏幕背后射出来的,是“冷”的,它要求人积极参与。

“光照射”和“光透射”的区别有相当价值。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解释人与媒介的关系,新媒介的兴起和影响。电影的图像反射回银幕上,电视的光脉冲来自屏幕后,它轰击人体,把图像打在收视者身上,人就是屏幕。

第九章的关键词“冷媒介”和“热媒介”,大多数读者略有所知。麦克卢汉当初的双关语cool(冷、凉、酷)已经传遍全球,“酷”更成了市井小儿的口头禅。

麦克卢汉的冷热观念,派生于爵士乐的俚语。“大型喧嚣的铜管乐**气回肠、使人陶醉,是热的。轻柔、悦耳的速写乐拨动心弦,是冷的(p。106)。”

这个观念是一种工具和尺度,是文化氛围的温度计。用它来衡量时代的“天气”,20世纪20年代的爵士乐时代是“冷”的,30年代至50年代的广播和电影时代是“热”的,电视时代又是“冷”的。因此可以说“依靠广播和电影运转的30年代,是热的时代。亮色、美发、连珠妙语、字正腔圆,时髦走红。到了60年代,电视使文化大大降温。磨损的牛仔服,蓬松的发型,初露端倪的贴近自我感觉的潮流——所有这一切,按照时尚礼节,都成了领先的风格(p。107)。”

必须指出,媒介并不具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形而上的冷热属性。相反,媒介总是处于演化之中。这就使之随时可能显示“温度”变化。“如上所述,自从(20世纪)40年代末问世以来,电视的温度已经上升(p。108)。”

同样,冷热二分法并非僵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度。一般地说,“用来分析同一类媒介时,效果最好。最好是把电影和电视、散文和诗歌、漫画和照片进行比较,而不是把跨类别的媒介进行比较,比如广播和电视跨了类别,就不适合比较(p。10)。”

作者用“冷”电视分析了几十年来美国的政治人物,认为电视对形象“冷”的人有利,对“热”的人不利。如此看来,艾森豪威尔、肯尼迪、里根、乔治·布什、克林顿等人在总统竞选中都深受其惠,尼克松、汉弗莱(HubertHumphrey)、卡特(JimmyCarter)、蒙代尔(WalterMondale)、杜卡基斯(MichaelDukakis)、多尔(BobDole)却因为不会使用电视而败下阵来。

作者认为,由于“冷”电视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通俗文化经历了普遍的降温。

他又说,电脑和互联网上的文本是很“酷”的文本。凭借个人电脑的网上课程,由电话通过“计算机会议系统”收发的文本,加上中心电脑和互联网——这就构成了理想的很“酷”的“优秀教学”论坛(p。116)。

第十章讲媒介的守门。古今中外,一切社会,一切媒介都需要守门人。互联网似乎不再需要守门人,不太可能守住门,它似乎还要砸烂把关的门。然而,奇怪的是,看到没有守门人的前景时,人们并不是欢呼雀跃,反而又回头渴望用守门人来把关。因此互联网上的守门人还是安然无恙地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它变换了形式,变换了功能。

循着这条路子,本章回答了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网上文本、网上写作容易使人上瘾?因为人人都有发表和出版的冲动。互联网最能够满足这个需要。麦克卢汉说,复印术使人人都能够出书,这种说法是有一点太超前、太夸大其词、太乐观了。然而,如今的互联网的的确确使每个人出书的梦想成为现实。第二,守门人的形态有何变化?从制度上来讲,守门人经历了国王、教会、政府、媒介的演变过程。

如今,“媒介里传统的守门人都被席卷而去,都被压倒了(p。11)。”所以就自然产生了第三个问题:互联网守门人的功能有何变化呢?作者认为,互联网守门人成了红娘。以亚马逊网上书店为例。这个婚介人不再使用“拉”(“pull”)的技术,而是改用“推”(“push”)的技术。换句话说,“拉”的技术是读者到传统书店里去找书,“推”的技术是网上书店给读者送书。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网上书店的守门已经转变成了特别的送货。网上的‘门’不再把文本关在门内不让读者看,而是把这些门幻化为诱人的蝴蝶。否则,即使精明的读者也可能注意不到有什么书籍,这些书就羞于见人、深居闺房、难找婆家了(p。129)。”换言之,网上书店的编辑和供货人担任了“红娘”的角色。

第十一章讲数字时代的各种变化。它用了几个比方“电子冲浪”“从物役到役物”“玩具、镜子和艺术”。在电子时代,工作和游戏的差别模糊起来。一开始,个人电脑就是工作和游戏的载体。实际上,DOS是工作软件,Matosh是游戏软件。视窗将这两个功能整合起来,是理所当然的。电话变家庭为办公室和生意场所。在家庭办公室,家长和公司老板的角色可以自由转换。

作者提出媒介演化的三阶段论:玩具、镜子和艺术。他认为,任何技术刚开始时都具有玩具的功能,其次才开发镜子即工具的功能,最后它就演变为艺术。读过麦克卢汉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避免重复,作者举了几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例子: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与火药,西方的收音机。印刷术与火药首先是用做玩具,印刷术先用来印佛像和节庆贺词,而不是用来印报纸和书籍,火药首先是用来做鞭炮和礼花,而不是用来开山放炮、争夺土地。收音机最初是用作欣赏音乐的玩具。

第十二章题为“机器美人”,讲技术成为艺术的过程。作者举的例子是食品加工、敞篷汽车和电视。腌制食品最初是一种技术,用以保存食品,后来就成为艺术,加工食品是为了获得美食,吃熟食是为了品尝美食。敞篷汽车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是为了凉快,它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活,是因为玩车一族要扮“酷”,要耍派头。

作者还区分了古典电视和数字时代的“艺术电视”,区分了大众数字时代和个人数字时代。老电视节目重播时就成为艺术,在VCR、VCD、DVD上播放时,也成为艺术。亿万人观看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的婚礼和黛安娜的葬礼时,他们是古典电视的观众。电视是大众数字时代的标志,电脑是个人数字时代的标志。网上的“实时音频播放”(RealAudio)和“实时视频播放”(RealVideo),也使古典的广播电视成为艺术。在大众数字时代里,罗斯福使用广播,里根使用电视,是多么的得心应手。可是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进入网上聊天室和人们聊天、对话,那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他们根本就不能在网上进行严肃的谈话吧。

工业革命的机器践踏了艺术和艺术家。数字时代的电脑是整合艺术经验的机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革命把电视变成了艺术。电脑就是艺术,就是机器美人。

第十三章说的是数字时代的生活和工作。在数字时代,我们在“巴厘人”的艺术道路上似乎走得很好。这里所说的巴厘人,是在前工业时代里,工作和游戏与艺术不分家的人。他们工作时能精雕细琢。

为什么数字时代的人能够把事情办好呢?作者提供了两个原因。一是互联网的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互联网时代是无数个爱迪生(信息库)共同工作的时代。

作者在本章继承并发挥了麦克卢汉的电子神话说。麦克卢汉说,电子时代是“神话”的时代。莱文森把神话分为两类:古典神话即“纵向神话”和现代的电子神话即“横向神话”。古典神话要经过千百年世世代代的积累。电子神话产生的速度却要快得多,因为它是由无数人用电子媒介的横向积累产生的,速度很快。

作者详细描述了一个电子版神话:泰坦尼克神话。“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上升为大众文化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神话。这里有一些数据。到20世纪末,一共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反复复地述说了这个故事。这部神话近百年挥之不去。20世纪80年代,泰坦尼克的残骸被发现了。90年代,电影《泰坦尼克》重拍了。当然,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个黛安娜王妃的神话。

本章的另一个重头戏是泰勒明电子琴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数字技术使电子琴成为艺术品,使它产生许多象征意义。在电影《迷魂》中,它暗示精神病。在电影《地球停止转动》中,它用来陪伴外星人。在电影《失落的周末》中,它又暗示醉酒。在电影《脆弱的少年犯》中,它则暗示疯狂。披头士等疯狂的摇滚乐队也用上了电子琴缥缈的声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