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近代教会学校 > 一现代化教育体制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以圣约翰大学为例(第3页)

一现代化教育体制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以圣约翰大学为例(第3页)

[17]《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第8页。

[18]《赉玛丽记圣约翰大学建校经过》,朱有、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434页。

[19]参见朱有、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435—439页。

[20]《赉玛丽记圣约翰大学建校经过》,朱有、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434页。

[21]《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22]《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第18—19页。

[23]《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第21页。

[24]《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第21页。

[25]《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第11页。

[26]《约翰年刊191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47。

[27]陈鹤琴:《我的半生》,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45—47页。

[28]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文集》,第八卷,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46—349页。

[29]刘麟生:《本校图书馆状况》,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48。

[30]《八十自叙》,《林语堂文集》,第八卷,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32]《国乐会》,《约翰年刊1921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49A。

[33]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49A。

[34]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0。

[35]《圣约翰大学注重国学》,《申报》,1922年9月8日。

[36]《圣约翰大学国文都发展消息》,《申报》,1923年6月28日。

[37]《圣约翰大学锐意革新》,《申报》,1923年9月17日。

[38]上海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0。

[39]《约翰大学国文部之新设施》,《申报》,1924年1月9日。

[40]《约翰大学国文部之新设施》,《申报》,1924年1月9日。

[41]《中西女塾之注重国学》,《申报》,1924年1月24日。

[42][美]杰西·卢茨:《五卅运动与中国的基督徒和教会大学》,章开沅、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20页。

[43]钱基博:《怎样做一个光华学生,送毕业同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百周年专辑),第104页。

[44]上海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2A。这里所述离校学生数为三百余人,与前面所引杰茜·卢茨所说五百五十人有出入。

[45]上海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2A。

[46]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3A。

[47]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3A。

[48]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2B。

[49]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2B。

[50]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306。

[51]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323。

[52]《林语堂文集》,第八卷,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53]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1454。

[54]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Q,全宗号243,卷号3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