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近代教会学校 > 前言(第1页)

前言(第1页)

前言

一、主旨与意义

(一)本书主旨

本书旨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与外来的基督宗教、进化论、科学思潮、社会主义等西方文化和新生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等近代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相遇、冲突,到交流、对话,最后到互融、共存,探寻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当代中国宗教的直接或间接的历史联系和历史启迪。

本书的重点是探讨以近代以来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基督宗教、道教为主要代表的宗教文化,如何在适应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及各种文化挑战的过程中逐渐自觉地探索自身的生存方式、展现自身特有的文化形象,特别是外来的基督宗教文化如何探寻中国化道路和以佛教和道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如何探寻现代化道路,以此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近代中国宗教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明冲撞和文化交流中成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现代文化特征。近代中国的各宗教文化都是建立在现代知识文化体系之中的,任何宗教都不能无视或逃避现代知识体系和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与洗礼。离开了现代知识文化体系,宗教便无法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近代中国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体系,是一种有文化的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有信仰的文化体系。说它是一种有文化的信仰体系,因为它是一种以接受新式教育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为主体的文化信仰体系;说它是一种有信仰的文化体系,因为它同时是一种具有自觉信仰并立足于近代社会当中的、古今中西文明交汇和现代文化阐释与创新的信仰文化体系。

无论是基督宗教来华之后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还是传统中国佛教的近代化,都是在一大批宗教文化精英的领导和努力下自觉地、积极地开展起来的。比如,他们既开办培养教内新型人才的各式神学院和佛学院,也积极开办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包括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各级普通学校,创办大量的文化报刊和学术研究机构,等等。这些现代宗教文化的引领者和主要实践者,不仅是宗教文化精英,也同时是社会文化精英,也是近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和现代化水平重要代表,是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标志。

近代中国文化与近代中国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从清末洪秀全借鉴基督教宣扬太平天国理想,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以佛教融通西学开展思想启蒙,到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黄宗仰等发扬佛教自由平等思想鼓吹资产阶级革命,再到民国时期王国维、梁漱溟、熊十力、陈垣、吴雷川、陈寅恪、许地山、鲁迅、胡适、林语堂、杨度、冯友兰、汤用彤、贺麟、朱谦之、季羡林等文化学术精英研究宗教历史与文化,宗教文化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全面、正确地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正确地对待和了解近代中国的宗教文化。

近代中国的宗教文化不只是适用于中国范围的宗教文化,也是具有世界性的宗教文化。清末开启的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及其以祇洹精舍为代表的现代佛教教育运动,从一开始就与日本近代的佛学现代化运动和欧美及南亚地区的世界佛学复兴运动结合在一起。民国以后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并环游欧美,与欧美各宗教领袖对话,积极建立世界佛学院、世界佛教图书馆,以推动佛教全球化。从而使得近代中国的宗教文化不仅突破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局限,也突破了中国文化的地域格局,中国的宗教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正是这种互联互动关系使得近代以来的中国宗教文化与国内外宗教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而互相影响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的主体性确立和多样性发展。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实际上已经逐渐汇集到近现代世界文化,特别是近代世界宗教文化的复兴与传播的大潮之中。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世界性特点并不意味着近代中国宗教的民族性遭到削弱,相反,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民族性在现代化宗教教育当中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和民族性特色。无论是最西化的基督教圣约翰大学,还是在20世纪20年代天主教中国化运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辅仁大学,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国学教育不仅列为学校的主要课程或必修课程,而且国学的教育与学术研究成为辅仁大学的重要特色,并与燕京大学、华中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等基督宗教大学的国学教育一起,成为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体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文化挑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时代变迁,从古到今,源远流长,并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格局。近代中国的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道家道教文化及儒家文化,并没有因为冲突而利用各种政治和军事势力的干预以至于被一方所取代,而是在冲突中走向交流、对话和互鉴,乃至融合和创新。近代中国的宗教文化与世俗的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和科学化、民主化运动,也并没有因为冲突而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积极地自觉调适,特别是在寻求中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书的意义

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不可低估的重要角色,许多宗教界精英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精英,而大多数社会文化精英也或多或少地都与宗教文化发生一定的关系。正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所说:“宗教在旧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1]因此,本研究既是近代中国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宗教史和近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本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改变过去对近代中国文化和近代中国宗教在认识问题上的一些局限,使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更明显地展示出来。一方面,使那些一味排斥宗教的人认识到,宗教不单纯是信不信教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使那些因信仰宗教而忽视或轻视文化教育和文化提升的人认识到,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形式、一种生长在历史传承和时代土壤当中的文化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形式。脱离时代文化发展的步伐、缺乏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宗教信仰,必将成为一种落后于时代,甚至堕入迷信泥淖的低俗文化。而只有自觉地吸收各个时代先进知识文化养分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形式,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式。

同时,近代中国是一个古今中西文化开放交流的时代,宗教文化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代中国宗教文化既不是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直接继承,也不是对西方宗教文化的简单接受,而是建立在现代知识文化体系基础之上的现代新型宗教文化。这对于我们全面、合理地认识近代以来的主流宗教文化传统、积极推动当代宗教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还应当看到,宗教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当今中国新文化建设当中,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宗教文化因此也将在当代世界文化新体系建设和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充当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研究将科学地揭示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特征,为当代新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历史经验。在宗教仍然长期存在的现代社会当中,中国宗教文化不仅会在信仰层面上满足一些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生发的个人精神生活和社会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将在文化层面上促进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并将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增进世界和平当中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近代中国的宗教文化是当代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前身,同时以近代宗教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中国文化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研究将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若干重要的历史启迪和思考方向。

二、讨论的范围

宗教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确立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面对这个课题,我们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近代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很显然,所谓“近代中国文化”,应当既包括儒、释、道等在近代延续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各种文化,还包括近代中国新出现的各种文化。“文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如果说“文化就是人化”[2],则本书是以思想层面的文化为主,兼顾制度层面的文化,基本上不涉及器物层面的文化。就这样,本书所要涉及的近代中国文化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儒家文化、道家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

2。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即进化论思潮、科学化思潮、民主化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和基督教文化等;

3。近代中国的新生文化,即文化论争和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包括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三民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等)。

不过,就“宗教”这一概念而言,通常应当包括五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道教,但是,本文不涉及伊斯兰教,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性远大于其文化性,近代中国伊斯兰教还不像其他宗教那样能够造成全国性的影响;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关伊斯兰教与近代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文献发掘工作还相当有限。至于基督教与天主教,通常合称为基督宗教。而道教除了极少数道教徒和道教学者之外,作为一个整体的道教的文化自觉程度还相当低,在社会上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不过,基督宗教和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情形就大不一样。

就基督宗教而言,天主教早在明代就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科技,乃至政治、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乾嘉时期一度禁教,但是,天主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而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再次获得向中国大肆传播的历史机遇,经历晚清教案,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基督教(新教)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则较天主教有过之而无不及。自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到鸦片战争时期,在欧美基督教向海外传教的奋兴运动大力推动下,以英、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后盾,大批传教士从欧美国家来到中国传教,在中国各地建立了数百个传教差会。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基督教逐渐注重中国化,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晚清、民国时期势力最强大的宗教。就在基督教强劲地影响中国社会的过程中,明清时期已经渐趋衰颓的中国传统佛教,在辛亥革命前后受各种社会改良和革命思潮和政治革新运动的影响及基督教来华传教的刺激,开始复兴起来,并积极而自觉地开展起全国性的佛教革新运动,成为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宗教努力探索现代转型的主要代表。

因此,在近代中国的宗教中,真正具有时代自觉意识并与社会文化发生较为密切关系的,主要还是佛教与基督宗教。而它们正是本书论述的重点。

当然,宗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可分开。人类历史上的几大主要文明体系,无不以其独有的宗教文化作为其主体象征。但是,就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宗教是文化的载体,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较集中地体现于其宗教形式之中;另一方面,文化是宗教的灵魂,每一种宗教都有其所表征的文化内涵。宗教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我们在探讨宗教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关系时,不能将宗教与文化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对待,而只能将其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不同文化体系来加以分析。

因此,本书对宗教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之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是立足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古今中西文化大汇合之中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遇、冲突、对话、调适与融合。

三、主要内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