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儒学化的基督教思想特质
吴雷川对基督教教义的接受,完全出于社会人生问题的需要;而他从儒学转向基督教,正是感觉到儒学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这一需要。他所看重的基督教,不是神学上的或上帝的基督教,而是人学上的耶稣的基督教。可以说,他所信仰的基督教,不是单纯的信仰或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生探求或社会改造实践的问题。他之所以信仰耶稣,在于耶稣为人之典范;耶稣之所以能为人之典范,在于他是一个热爱社会、服务社会并立志改造社会的爱国主义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能使个人得到爱、得到拯救的救世主。因此,他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不是神学的,而是人学的;不是个人的得救,而是社会的改造。这也就是说,吴雷川的耶稣人格论在其基督教思想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
吴雷川的基督教思想,与其说是神学,不如说是人学。他对基督教教义或耶稣的阐释,不是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耶稣人格的感召,而是来自于对耶稣言行切近于时代要求的理性思考。应该说,这是近代中国本土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基督教的一个典型特征,即带有浓厚的儒家传统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色彩。也就是说,吴雷川的基督教思想表现出强烈的社会伦理意识。而这种对基督教教义的伦理化的理解,实际上贯穿于吴雷川基督教思想的始终。
况且,20世纪20年代正是非宗教的科学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化人文主义运动高涨之时,包括基督教神学在内的宗教神学都面临被批判的命运。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受西方近代人文主义影响的中国“五四”“文艺复兴”浪潮,虽然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但是“五四”人文主义和科学化运动本身所高扬的人文化和理性化精神,使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导的伦理化和理性化精神实现了近代过渡,这就使得基督教教义在中国很难有如西学式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探讨。当然,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近代西方基督教革新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世俗伦理化倾向,也自然加剧了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教义理解上的神学意识的淡化。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以吴雷川、赵紫宸等为代表的基督教教义的本土化探讨所表现出来的世俗伦理化倾向,实际上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从吴雷川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不难看出,而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与40年代国共斗争,都加剧了中国知识分子(当然包括吴雷川等基督徒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而中国的基督教思想家也自然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走基督教理论的世俗化(人文化乃至儒学化)道路,自觉淡化或削弱神学意识。这种神学意识的淡化甚至湮灭,对于基督教神学或教义的中国本土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得到。
[1]吴利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2]PhilipWest,ityandNationalism:TheCareerofWuLei-atYeniversity,TheMissioerpriseindAmerica,editedbyJohn。K。Fairbank,HarvardUyPress,1974。
[4]吴雷川:《信仰基督教二十年的经验谭》,徐宝谦编《宗教经验谭》,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版,第19页。
[5]吴雷川:《信仰基督教二十年的经验谭》,徐宝谦编:《宗教经验谭》,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版,第16页。
[6]徐宝谦编:《宗教经验谭》,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版。
[7]吴雷川:《我对于基督教会的感想》,《生命》,第1卷第4期,第1页。
[8]吴雷川:《我为什么要读圣经?用什么方法读圣经?》,《生命》,第1卷第6期,第1页。
[9]吴雷川:《述信》,《中华基督教会年鉴》(五)(1918年),(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
[10]PhilipWest,ityandNationalism:TheCareerofWuLei-atYeniversity,TheMissioerpriseindAmerica,p。227。
[11]吴雷川:《信仰基督教二十年的经验谭》,徐宝谦编:《宗教经验谭》,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版,第16页。
[12]吴雷川:《信仰基督教二十年的经验谭》,徐宝谦编:《宗教经验谭》,第17页。
[13]L。C。Wu,JesusasIKnowHim,TheeseRecorder,V。61,N。1,19302,pp。76-77。
[14]吴雷川:《信仰基督教二十年的经验谭》,徐宝谦编:《宗教经验谭》,第18页。
[15]吴雷川:《我个人的宗教经验》,《生命》,第3卷第7、8期合刊,1923年4月,第1页。
[16]兰姆博士(BernardRamm):《基督教》,詹正义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7]兰姆博士(BernardRamm):《基督教》,詹正义译,第11页。
[18]关于吴雷川解释圣经或解读圣经的比较研究,参见梁慧:《中国现代的基督徒是如何读〈圣经〉的?——以吴雷川与赵紫宸处理〈圣经〉的原则与方法为例》,李炽昌主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583—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325页。
[19]《刘序》,吴雷川:《墨翟与耶稣》,第1—2页。
[20]《刘序》,吴雷川:《墨翟与耶稣》,第1—2页。
[21]《刘序》,吴雷川:《墨翟与耶稣》,第5—6页。
[22]吴雷川:《基督教的伦理与中国的基督教会》,《真理与生命》,第2卷第2期,1927年2月。
[23]吴雷川:《述信》,《中华基督教年鉴》(五)(1918年),(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3年再版。
[25]吴雷川:《基督教之圣灵与儒教之仁》,《生命》,第6卷第5期,1926年2月。
[26]吴雷川:《我所信仰的耶稣基督》,《生命》,第1卷第9、10合期,1921年5月。
[27]吴雷川:《我所信仰的耶稣基督》,《生命》,第1卷第9、10合期,1921年5月。
[28]吴雷川:《我对于基督教会的感想》,《生命》,第1卷第4期,1920年9月。
[29]吴雷川:《中国青年不当效法耶稣么?》,《理与生命》,第1卷第8期,192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