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近代宗族制度书籍 > 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佛教观(第3页)

三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佛教观(第3页)

佛教之“一切皆空”的学说,原分遮表两面说:遮的一面,是消极的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要空去人们主观所起唯心、唯神、唯物的妄相,以适合于客观缘生原有的真相;表的一面,是积极的宇宙万有的真相,从这不落于唯心、唯神、唯物的平等真相上,随各方相对势力关系上,构成种种潜伏现起的事事物物的幻象。同时,随个人或全人类的思想行为的好坏,以构成个人或全人类的苦乐境界,所谓“缘生性空”、“性空缘生”。

在“缘生性空”方面,就是把人类趣味向下的像胡适的唯“讲究衣食起居享乐主义”提高,使人和人之间不会发生痛苦强凌弱众暴寡的斗争。这是佛教方便的人乘天乘。人乘是颇合于中国的儒家和西洋的人道主义;天乘是颇合于中国的道家和西洋耶教。然这人乘天乘,不过在现实上稍安分得其正轨上的享用,仍不能自由改变现实,被现实所限的生命线上一段一段的束缚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现实事上未彻底的明白,以为有唯心,唯神,唯物做原动力的存在之偏见之故。因而把偏见幻起的主观根本消灭,了得皆空现实的真相。佛教的罗汉等,是能得此皆空的智,而没有力量从这皆空智上起如幻用的智以改变这人世的有限的现实境界而达到无限现实得究竟的自由,反脱离现实而入于空境。这是小乘的消极的学说,一般人谩指佛教是空,是虚无,是离开人世,大都是如此罢了。但佛教最后的目的乃在这皆空智起如幻用的智以改变人间有限现实而到达无限现实的性空缘起的高峰,是积极进取向上的文化,是以人的文化为基础而到超人的佛教文化。这自然为胡适趣味向下专以感官享受物质追逐物欲的趋向于原始野蛮人而下之的动物欲的文化所不欢迎的了。[35]

[1]-Wai,BuddhisminLategPoliticalThought,WestviewPress,1985。郭朋等:《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巴蜀书社1989年版。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李小兵:《佛学与中国近代思潮》,台湾佛光山:《法藏文库》(43),2001年版。

[2]陈独秀:《恶俗篇》,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46、49页。

[3]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独秀文存》,第73页。

[4]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新青年》,第4卷第2号,1918年2月15日。《独秀文存》,第124页。

[5]陈独秀:《抵抗力》,《新青年》,第6卷第3号,1919年11月15日。《独秀文存》,第22页。

[6]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独秀文存》,第74页。

[7]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独秀文存》,第82页。

[9]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10]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第四章《人生之理想》二《宗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0页。

[12]胡适:《论毁神佛》,《胡适全集》第21卷,第63—66页。

[13]胡适:《哲学与人生》,《胡适全集》第7卷,第491页。

[14]胡适:《哲学与人生》,《胡适全集》第7卷,第495页。

[15]无诤:《评胡适之谈佛学》,《海潮音》,第5卷第3期,1924年3月。第368页。

[16]胡适:《研究神会和尚的始末》,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37—238页。

[17]参见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台湾)正中书局1975年版。

[18]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全集》第3卷,第12页。

[19]朱希祖;《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第170页。

[20]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读《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第183页。

[21]唐大圆:《评胡适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海潮音》,第8卷第1期,第13页。1927年1月。

[22]唐大圆:《评胡适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海潮音》,第8卷第1期,第16页。

[23]唐大圆:《评胡适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海潮音》,第8卷第1期,第18页。

[24]唐大圆:《评胡适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海潮音》,第8卷第1期,第18—19页。

[25]太虚:《评对于西洋文明态度的讨论》,《太虚大师全书》,第25册,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1998年版,第402页。

[26]胡适:《致太虚》,《胡适全集》第23卷,第537页。

[27]胡适:《致太虚》,《胡适全集》第23卷,第537—538页。

[28]胡适:《致胡近仁》,《胡适全集》第23卷,第601页。

[29]胡适:《日记,1928年》,《胡适全集》第31卷,第33页。

[30]胡适:《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胡适全集》第13卷,第144—145页。

[31]芝峰:《胡适的胡说》,《海潮音》,第14卷第1期,1932年1月。第11—13页。

[32]慧云:《评胡适之的佛教观》,《海潮音》,第1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380页。

[33]慧云:《评胡适之的佛教观》,《海潮音》,第1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380页。

[34]胡适:《我们对于新旧文化应取的途径》,《大公报》(长沙版),1932年12月16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