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发言 > 四十如何预防学前儿童的常见传染病(第1页)

四十如何预防学前儿童的常见传染病(第1页)

四十、如何预防学前儿童的常见传染病

1。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外界环境中一些能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叫作病原体。传染病就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其实,对于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我们并不陌生,例如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这些都是在幼儿之间广泛流行的以幼儿感染为主的常见传染病。

【案例】幼儿手足口病统计[1]

截至2010年5月底,我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4306例,其中重症病人650例,死亡35例。报告重症病例数位于全国第五,报告死亡病例数位于全国第四。今年5月20日以后,我省报告手足口病病例呈快速上升趋势,日均报告手足口病病例630余例,最高一日报告病例达1000余例,比前4个月相比增加16。6倍。其中,婴幼儿发病占绝大多数,根据1~5月疫情统计,5岁以下儿童发病22709人,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3。4%;3岁以下儿童发病18104人,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4。48%。专家预计,未来两个月仍是我省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是我省手足口病防控的关键期。

从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身的抵抗力比较低,且幼儿在集体中生活,接触密切,导致托幼机构成了传染病暴发的重灾之地。因此,为了每位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做好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季。

易感者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病初,可经飞沫传播,当皮肤疱疹溃破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播。

①症状。感染水痘后,潜伏期为10~21天。发病初期1~2天多有低热,随后出皮疹。皮疹出现顺序为头皮—面部—躯干—四肢。初起时为红色丘疹,1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变为痂皮,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丘疹、水疱、痂皮可同时存在,皮肤瘙痒。

②护理和预防。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因皮肤瘙痒,小儿常抓破皮肤,可造成化脓性皮肤病。可用炉干石擦剂擦在皮肤上止痒。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挠伤皮肤。

预防:保持小儿活动室、睡眠室空气流通。少带幼儿到公共场所,避免让幼儿接触病人。发现病儿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接触者检疫21天。病儿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病程较短,幼儿多在一周内就可痊愈。

①症状。急性起病,潜伏期为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发热体温多在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再过1~2天,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也会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毫米,如米粒或绿豆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②护理和预防。护理:保持幼儿身体干净、清洁,不要让皮肤受到二次感染;用1%浓度的淡盐水或者温水经常漱口,减轻幼儿的痛苦;提供容易消化的饮食,保持一定量的饮水,提高幼儿本身的抵抗力。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控制体温。

预防: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2]

(3)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常发生大面积流行。

①症状。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发病急,打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倦怠乏力、关节与肌肉酸痛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儿童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发热3~4天后逐渐退热,症状缓解,乏力可持续1~2周。

②护理和预防。护理:应卧床休息,退热后不要急于活动。多饮水,吃有营养、好消化的食物。

预防:增强体质。流感发生时,少去公共场所,减少聚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接种流感疫苗。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主要经飞沫传播,多发于冬春季。易感者多为2岁以上儿童。

①症状。潜伏期为14~21天。一般先是一侧腮腺肿大、疼痛,后波及对侧,约4~5天消肿。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压痛感,咀嚼时疼痛。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若出现嗜睡、头痛、剧烈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②护理和预防。护理:病儿宜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要常漱口;可服用板蓝根治疗。腮腺肿痛时,可冷敷,或以中草药外敷(如青黛散、紫金锭等)。[3]

预防:隔离病儿,至腮腺完全消肿。接触者检疫观察约3周,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可注射腮腺炎疫苗。

(5)细菌性痢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