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能力、表象能力比较发达,感知的特点是大轮廓、粗浅条的,容易抓住形象的具体外部特征,但逻辑能力很低,还不具备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形象的外部特征生动突出,不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意义。如刘饶民的儿歌《跑》:“爷爷跑,胡子翘;姐姐跑,蝴蝶飘;哥哥跑,一溜烟;奶奶跑,把手招;做什么?你看,拖拉机开来了!”抓住四个人物跑的不同特征加以描绘,形象生动、逼真。
幼儿文学作品除了文字要写得形象生动外,还可以用图画来加强形象性,减少幼儿理解作品内容的难度。图画的直观性对幼儿理解作品也有帮助。因此,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图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六、幼儿文学创作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幼儿文学与其他种类文学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的语言,因此,能否使用真正的幼儿文学语言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是由幼儿的言语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幼儿期虽然是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但言语发展的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文学作品对幼儿的言语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一是可接受性,即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一是超前性,即作品中的语言,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
幼儿文学中的语言,怎样才能做到既有可接受性,又有超前性呢?
(一)浅显
幼儿文学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规范了的幼儿口语,幼儿口语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浅显。幼儿文学要怎样才能写得浅显呢?
1。要注意词汇的使用
幼儿所掌握的词汇主要是实词,实词中又以名词、动词为多,其次是形容词,虚词用得较少。所以幼儿文学的语言也是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要少用各种虚词。当然,少用虚词不等于不用,否则就形不成一句完整的话了,但需要尽量选用幼儿口语中的虚词,如用“可是”代替“但是”,用“就”不用“便”,用“和”不用“与”等。
使用实词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词,而要使用具体形象的词。如“老狼于是掉到陷阱里去了,原来猎人早已设好了圈套。”“陷阱”“圈套”这两个词幼儿便不好理解,因此不如改成:“老狼就掉到坑里,给猎人抓住啦!”以此类推,“山路崎岖不平”,不如改为“山路高低不平”;“小鸭心情很不好,……母鸡不理解它”,不如改为“小鸭子心里很难过,可是母鸡不知道”,等等。
幼儿文学作品还要避免用方言、成语、俗语,用词要尽量使用本义,如童话中常见的句子:“顿时,森林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幼儿就会迷惑:森林怎么会变成海洋?
2。要注意句型的使用
幼儿在表达自己认识的时候,多用简单句。3岁以后的幼儿,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复合句,但幼儿期复合句的发展水平是不高的,只占25%左右。在幼儿常用的复合句中,关联词用得很少。因此,幼儿文学中的句式,应照顾到幼儿的这些特点。
在创作时要注意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比如,“小白兔不但聪明,而且又很勇敢”可以改成“小兔又聪明,又勇敢”。不要用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的句子。如“这一切都被躲在树上的小猴子看见了。”可以改为“小猴子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又如,“小白兔连忙一动也不动地站好。”状语长,不上口,改为“小白兔连忙站好,一动也不动。”就顺口了。此外,还要避免用介词和方位词组成的结构,诸如“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小红的帮助下”之类,幼儿口语没有这样的结构,用了很拗口。
幼儿文学作品多由大人朗读或讲述,长句不上口,短句上口、易懂。例如:“小白兔多想跑到溪边去喝个痛快呀!”可改为:“小白兔多想喝个痛快呀!”虽然只删去几个字,但长句改成了短句,就顺口多了。
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浅显不等于词汇贫乏、干瘪无味,浅显也不等于迁就幼儿的语病,学“娃娃腔”,故意说些“猫猫”“睡觉觉”之类的话。
(二)音乐性
幼儿听成人朗读作品时,语言的音乐性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音乐性,指的就是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念得响亮,听得舒服。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较快地唤起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可以引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兴趣,增进幼儿的愉快情绪。幼儿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常见的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文句有韵
儿歌、幼儿诗大都讲究押韵,就是在非韵文的文体中,押韵的效果也非常好。如童话《小兔乖乖》中,兔妈妈唱的四句词:“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押了尾韵,又加上“儿化音”,十分动听。再如童话《金鸡冠的公鸡》,就穿插了押韵的句子:“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的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这些句子本身押韵,加之在文中反复使用,更增加了音乐效果。
2。象声词的使用
使用象声词能够引起小读者对事物发出声音的听觉直感,从而唤起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想象。如童话剧《小熊请客》中小猫出场伴以“喵喵喵”的叫声,小狗出场则是“汪汪汪”,小鸡出场“叽叽叽”,这些象声词都突出几种动物的声音特点,有助于幼儿对作品形象的感知。
象声词除了在儿歌和幼儿诗中常见外,在童话中也经常出现,如《小羊和狼》里:“老狼吧嗒吧嗒地走来了”,“老狼痛得噢噢地叫着”,“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呼的一声,把老狼扔到很远很远的大河里去”,这里的“吧嗒吧嗒”“噢”“呼”,都是声音的摹拟,用得十分传神生动。
3。节奏的安排
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有的押韵以增强音乐效果,有的则靠句式的长短排列或整齐统一来形成内在的节奏感。如季华的童话《三只蝴蝶》中的一段:
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打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儿下避避雨吧!
另外,动用结构相似或对称的平行句法,也可制造出语言的节奏感。例如童话《金色的房子》,写一个小姑娘不让朋友们走进她的漂亮房子。她对小鸟说:“你扑棱扑棱地乱飞,会把我的房子弄脏的。”她对小狗说:“你汪汪地乱叫,会闹得我睡不着觉的。”她对小猴和小羊说:“你们啪嗒啪嗒地乱跑,会把我家的地板踩坏的。”文中既用了象声词,又用了结构相似的句式,这就产生了音乐感。有时,为了增强语言的节奏,还有意表达得十分“啰唆”,如为幼儿改编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等呀,等呀,等到天黑,高西木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半夜,高西木还没有回来。”如果直接写成:“等呀,等呀,从天黑一直等到半夜,高西木还是没有回来。”无论是音乐感,还是心情、气氛的渲染,都要逊色许多。
4。反复手法的运用
作品根据情节需要用同样的语言多次反复,有助于幼儿熟悉、理解和记忆作品的内容,反复所造成的节奏感和音韵感,也可以强烈地感染小读者。反复有时是叙述的反复,有时是词句的反复,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童话《金色的房子》中写的“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就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时作品通过叙述的反复,逐步推进情节。只是人物和动作稍加变化而已。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大萝卜》,等等,都采用这种反复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