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师语言素养 > 第三课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第3页)

第三课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第3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一反原来认为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对儿童会产生不利影响或不会产生影响的观点,认为双语教育可以带给儿童许多积极的影响。比如,知晓一种以上语言的人具备一些认知优势,表现出更多的认知灵活性,而且经常具有较高的元语言意识,更能明确理解语言的规则,在智力测验中得分更高。

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的具体效果如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语言的情感动机,学校和教师双语教育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最关键还是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需要两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的恒定性,即这个环境中的双语交流必须持久;二是语言环境的丰富性,即这个环境中的语言并非仅仅是语义内容的材料,还要包括具体的情境,而且这种情境还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

提倡双语教育的努力随处可见,但是对双语教育的效果并未形成定论。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社会对双语教育提出了许多质疑。1998年,加利福尼亚州议会227号提案对双语教育提出数项指责,结果导致该州大多数双语教育课程停办。进而,反对双语教育的声音在州内乃至全国形成并不断扩大,州政府遂对硅谷百万富翁温茨(RonK。Unz)提出的关于废除学校双语教育的动议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提案以赢得61%的票数获得通过。次年,温茨又在亚利桑那州议会继续向双语教育发难,结果再次以63%的赞成票获得通过。

思考题

1。请概述幼儿语言学习和获得的基本规律。

2。对于早期阅读和双语教育,你有哪些看法,这些看法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

拓展阅读

语言魔方

斯妤

我的老家有一句朴素之至却寓意深远的话,叫做:一种米养百样人。

年轻的时候,自然不懂,或者说不可能真正懂得这样质朴而深沉的话。一种米大概是晓得的,无论如何闽南一带除了大米也没有别的米,不像北方,有小米、黑米、玉米,还有和大米一样大小的大麦小麦。可是百样人呢?什么叫做百样人?百样人应该各个什么模样呢?

在众多饱受理想主义教育又迷恋文学的青年男女那里,人和米一样简单明白。男人嘛,不是保尔·柯察金,就是牛虻,而女人,自然不是卓娅就是冬妮亚了。

及至过了十年,二十年,见过了那么多的人,经历过了那么多的事,吃够了那么多的大苦头、小苦头,蓦然回首,方才明白,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感叹都早已在那简单之至的老话里了,那一句明白晓畅的:一种米养百样人!

(就像见过了百态人生,回过头再读最原始、最本初的《新旧约全书》,你只好感叹佩服:所有的人性面孔,人生道理,《圣经》里都已提及!)

百样人之丰富之诡谲之芜杂之深不可测自然令我们感慨万千,它甚至还有可能使胆怯脆弱的我们从此对人心生恐惧,不再亲近。可是这时我们多么庆幸我们是执笔为文的啊。既然人使我们心生恐惧,不敢亲近,那么我们就划地为牢好了,我们就躲在自己的躯壳里好了。不必伸手伸脚,不必勾肩搭背,只需探头探脑,只需冷眼旁观。默默地观察、审视、研究,默默地勾勒、描写、再现,既不必身临其境,强迫自己做朋友,做敌人,做同事,做下级,也不必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匕首投枪——这是,真的,这是多么可庆幸的事啊。

明白了“一种米养百样人”之后,我们的反应和这句话一样简单直白。

只是这句话依然给我无限的联想。

那是关于语言的。

你想,汉语也是只有一种。汉语也像大米一样,不是一粒一粒就是一串一串,不是一串一串就是一堆一堆,可是只有的一种汉语能够衍生、派生、催生、诞生出多少不同的语意、寓意、情境、情景、风格、风采、思路、思维、内涵、外延啊!

套用前面那句老话,简直可以说:一种语言繁衍百样图景。

其实,岂止是百样图景?一种语言所能演化催生的,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

几千,几万,十几万个汉语词汇,就像一个大魔方,任你拼凑组合,变幻融会。你或许写出一个故事,或许画出一个人,或许再现了几个场景,或许复制出一堆对话,或许将你那纷乱复杂的心绪或夸张变形地表现或摄影纪实般地拍摄下来……你想到的,它表达了,你没有想到的,它也悄没声息地出现了。甚至你本来反对的,不赞成的,怀疑的,在那支沙沙移动的笔下,也不动声色地改变了。你背叛了你的初衷,你反对起你的本性,你一进入纸上世界,你就被纸上世界的五光十色所感染,你的枯寂、颓丧、无望,全都在这五光十色、喧嚣复杂的营构中,一点一点地遗失、消融、瓦解了。

你甚至重新找到了“活着”的依据,那就是:

建造一种纸上生活。

“不求改变现存,但求映照现存,思索现存。”你说。

于是,你愈发天天埋首于那只有一种的汉语中,你着迷似地繁衍百样人生,百样图景,而忘记了真实生命只有一次。忘记了你的生命,将在日复一日的虚构中,一寸一寸耗尽。

汉字如魔方

葛兆光

我总觉得汉族人很多思考的方式、认知的方式,都和汉字有关,在全世界,现在只有汉字还保留着最初象形文字的基本格局,而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等,都早已在历史中消失,硕果仅存的纳西族文字使用范围很小,可以存而不论。那么,这种以象形为基础,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是否会影响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呢?比如说对文字表达有一种异常的感觉,对纯粹符号运算有一种不适应,对形象思维如比喻、象征的特殊习惯,善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思考方式,这些和汉字是否都有关系?

古代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很多字是“象形”的,很直接,像日、月、水、火、手、口、刀等。但也有很多字需要更仔细的、更复杂的表述,于是就别出心裁加上一些,像刀口上加一点是“刃”而不是刀背,手放在树上是“采”,牛关在圈里是“牢”,可是这还算简单,鲁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宝”,繁体的“寳”字,是由一个屋顶、一串玉、一个缶、一个贝组成,而且缶还是杵和臼合成的,五个加在一起这是“会意”。但是仅会意还不够用,因为有的形太接近,写字又不能画的太细致,所以又有用义类来区分,并加上声音来标志不同,于是有了“形声”,像江、河、松、柏等。

但是,基础还是“形”,汉字很多意思是可以从字的形状中猜测出来的,而且很多意义的字也是从有直接象形的字中派生出来的,像“木”指树,而“日”在“木”中,太阳从东方升起,就是“东”(東)。“日”是太阳,如果它落在“草”中,那么就是“莫”(暮)。“手”象征力量,而手持木棒,就是掌握权力的“尹”或威严的“父”,可如果是下面加上“口”,表示动口不动手的,就是“君”。而“人”这个字的衍生就多了,很多与人有关的字如“大”“天”“欠”“兄”“既”“企”“见”“卧”等,都可以看到字形所表示的意义。这样,汉字就影响了人的思考和想象,也使中国读书人有了“猜”“揣”,或者说“望文生义”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现在还不能说明白汉字对中国文化以及对汉族人思维的影响。说到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提起书法,但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在书法等方面。汉族中国人有一些和异族不同的文化现象,也许真的和汉字有关。举一些例子:(一)中国人有“一目十行”的感觉式阅读,以及“望文生义”的诠释和理解方式(古人相信,一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其实就是从文字形状中倒推原始意义的,而古人相信甲像人头,乙像人颈,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则是想象汉字,至于“色”字如蛇,精气等字从“米”,那更是掺入了很多后人的道德观念后对汉字的臆测)。(二)在中国思想世界中,总认为指代的文字符号与被指代的现象世界不可分割,这是说象形的文字和指代的事物之间,不像表音文字那样,只是一个“纯粹的符号”,它的形状和原始的含义有关,原始的含义又与现在的意义有联系,“能指”和“所指”彼此相关,也就是说,文字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有很深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古代中国人不习惯脱离具体事物在抽象的纯符号、纯逻辑中思维。古代中国人对于文字有特别的敬畏,关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说明了人们想象中文字的魔力,而古代中国人敬惜字纸的习惯,和道教相信画符(文字)念咒(语音)能够灵验的心理,都说明了这种观念。(三)可以提出来的,还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近体诗和骈偶文、对联的发达,这些文学特征的形成,都依赖于它的语言基础——汉字。(四)特别是因为这种主要依赖于文字而不是依赖于声音书写的文字,使得使用不同方言的各地汉族人,都有一种可以识别的文字,使他们不至于分裂成不同的区域和文化,维系着汉族的认同。

我们的母语能否表达我们

余世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