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在同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大班组的老师集合在一起,共同讨论、删选一些不太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商量根据幼儿的兴趣是否可以增加“恐龙”作为一个活动内容。在大家的赞同下,我们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些自己喜欢的玩具。
一天,我一进班就发现孩子们都围着一张长桌子,兴奋地叫着,指手画脚地说着。原来是班上平时酷爱动物的权权带来了许多恐龙模型,正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讲述恐龙家族的故事呢,语气、神态真像一个熟练的讲解员。当他讲到霸王龙的时候,还装出一副龇牙咧嘴、张牙舞爪的样子,在旁的小朋友“啊”的叫起来,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情境中。这时,权权突然发现了我,立即收起了动作。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兴趣,我投给他一个鼓励、肯定的目光,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孩子们还是不停地问这问那:“这是什么恐龙?”“它喜欢吃草还是吃肉?”“恐龙身上的一根一根是什么呀……”孩子们的兴趣完全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权权的恐龙故事讲得怎么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在孩子们的赞扬声中,权权微笑地扬起头,一副很神气的样子。这时一个小朋友向我建议:“老师,我们家也有恐龙,你叫大家都带来,好吗?我们可以把它们展示出来,就像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样,那多好呀。”于是我借着孩子们的提议说:“好呀,可是,要是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到我们这儿参观,谁来做讲解员?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们都知道好多恐龙的知识呀!”“那我们从书上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去问爸爸,叫他到网上查一查。”“我有恐龙的卡片,让哥哥讲给我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想当讲解员。“那我们大家都来试一试吧!”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答应了他们。
于是,孩子们开始查资料,向家长们、朋友学习、请教。开始我们只在自己班内相互讲解,等到大家了解了更多、较全面的恐龙知识后,我建议:“让中、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来参观我们的恐龙馆,也让他们知道更多有关恐龙的事情,好吗?”没想到,孩子们一下子答应了。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既学会了自己尝试解决碰到的问题,又让自己了解了许许多多的关于恐龙的知识,这也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
三、善于发现幼儿生活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我们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关注幼儿的生活,在生活和游戏中教育幼儿,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发现幼儿生活事件中许多隐含的教育价值。
案例:
金权和杨磊正在益智区玩“叠叠高”的游戏。
由于我们投放的圆柱体较小、较细,而且又要一下子叠起10个。因此,第一次尝试,金权失败了,第二次又没有成功,第三次听见金权说:“都怪你,你不要晃动桌子就能行了。”杨磊生气地说:“我不动桌子你就能行了吗?”看见他们争论,于是,我插了一句说:“对呀,让他试试不就知道了!”2个、4个、6个、8个、10个,噢,终于成功了。
我高兴地问他:“这回你是怎么样叠起来的?”
金权说:“第一次,我以为很容易,于是就很快地叠起来,没有把它们对齐,所以一下子就倒了;第二次,我把下面的一个一个对齐了叠上去,可到了上面的有点重心不稳,杨磊又给我晃了一下,所以倒了;第三次,我发现除了一个一个对齐了,还要不能晃动,要把下面的都放稳、对齐,这样才不会倒。”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而忽视偶然事件中的随机教育。如果我们教师的头脑里树立起了随机教育的观念,在孩子自己感兴趣,想探究问题时,作为老师,随时解答孩子们碰到的问题,使幼儿在顺其自然中掌握新知识,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这样才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有一天早上,刚下了一阵雨。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到户外活动时间了,我组织孩子们排好队来到了室外。天虽已放晴,但路上有些高低不平的地方还有积水。一个个小水洼拦住了孩子们的去路。
看到地上的小水洼,可把孩子们兴奋坏了。他们有的故意踏到水里,使劲地跺脚,溅起水花朵朵,有的站在水洼边用小脚不停地踢着水玩,还有的停住了前进的脚步,等前面的孩子一走远,就跳过水洼。看到孩子们因为新鲜和顽皮一个个加入到“踏水”的行列,我心里又愁又急,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不要踏到水里,不然鞋子会湿掉的,虽然,有些听话的孩子绕开了小水洼,但有几个调皮鬼乘我不注意,又偷偷踏进了水洼,水溅到了别的孩子的裤子上,惹来了许多告状声。现在是初冬,天气冷了,如果孩子们的鞋子或裤子弄湿了可怎么办?而且地上溅起的泥水也会把衣裤弄脏。
这时,我发现前面的小水洼很多,但水洼与水洼之间还有一小段的距离,正好让孩子们一个个跳过去。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借着小水洼因势利导,训练孩子的跳跃能力。于是,我对他们说:“孩子们,瞧,这些小水洼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该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马上就有一个孩子大声回答:“跳过去!”紧接着又有许多孩子纷纷跟着说,还有的说:“我能跨过去。”我故作发愁的样子说:“那怎么跳过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然后,我请了一个孩子先来示范跳。只见他两脚并拢,鼓足了劲,一蹦一蹦地连跳过了几个小水洼,其他孩子看他跳着很有趣,都跃跃欲试。在跳之前,我又说:“刚刚这位小朋友跳得真好,他一点水也没碰到,如果谁跳到水洼里去了,就是说明他跳不过水洼,本领不大!你们让老师看看你们的本事吧!”接着,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兴趣盎然,四个一排轮流跳着路上的小水洼,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和喜悦的神情。
可见,幼儿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灵活巧妙地处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这将比劝阻或强行制止效果更好。
四、参与幼儿活动,激发幼儿的表现和求知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园的课程、游戏等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十分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尊重幼儿,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表现出对活动的兴趣并主动地参与,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也可以用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指导参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推进深入。教师在共同游戏中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推进。由于幼儿特定的心理和心理环境,在充满欢乐的共同游戏中,教师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用启发式的语言、动作,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学习为他人着想,给予支持性的鼓励,使幼儿感受成功,充满自信。如在活动中,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这时教师可以说:“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这个应该难不倒你的。”“你试一下,你会把它拼好的”“你试试看”“你再仔细观察,就能做好的。”这些语言对没信心或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推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说“你说的跟他不一样,你的想法很好!”“你能把它拼好,真聪明!”“你太棒了,时间还没到你就完成了!”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励,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和求知的欲望。
案例一:
今天的建筑区里真热闹,孩子们拿着一个个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珠子高兴极了。他们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爱不释手。经过一阵噼里啪啦声,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下来。
晓丽首先拿起毛线,开始试着“串”,不一会儿她高兴地说:“老师,看!我把珠子串起来了。”我马上说:“真能干,你是怎么串的,表演给大家看好么?”于是晓丽兴奋地给大家做了现场表演。立刻有几个小朋友也开始串珠了。这时小辉一边招手一边说:“老师,看!我搭的火车。”我蹲下来大声说:“你太棒了,还能用珠子搭火车,再搭一个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好吗?”“好吧!”紧接着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到小辉的搭建行列。这时有一个安静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心怡和琪琪一声不吭地各自忙着。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心怡说:“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老师这是大桥,漂亮吗?”原来孩子在排序呀,我摸了摸她的头说:“真漂亮,加油干吧。”“老师看!我把黄色的珠子放在这边,红色的珠子放在这边……”“老师,我的项链好看吗?”……
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听着他们稚嫩的甜甜的声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动地冲他们伸伸拇指说:“你们真能干,真神气!”孩子们高兴地笑了。
案例二:
有一次语言课,我拿了种子从发芽到结果的五幅图片,我把图片打乱顺序,挂到黑板上,让孩子重新排序。
开始回答的几个孩子都很有条理,我以为孩子们都已经认同了那样的排序。没想到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举手告诉我他还有其他的排法,我让他上来排序。他把大树排在了第一,苹果排在第二,种子在泥土里排在第三,种子发芽排第四,长成小树排第五。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排,他说不知道,这是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平时不爱举手,我本可以直截了当地否定他的,但一想到这样会让他更疏远我。于是我站在他的一边对孩子们说:“我也曾经和他一样排序过,可是我也说不出理由,小朋友们谁能帮我们这个忙啊?”
孩子们一听老师也会和他们一样碰到难题,都纷纷动起了脑子。最后胡潇小朋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有个人来到果园里,看到一棵苹果树,他就在想:这棵树上结出的苹果一定是红红的,很好吃。他很想自己也种一棵苹果树,就问爸爸要来了苹果籽,把它埋在泥土里,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他给小苗浇水,施肥,小苗终于长成小树了。”
在赞叹孩子的想象力的同时,我不仅学到了怎样尊重孩子,也和孩子一起领受了平等互动的快乐。
思考题
1。在幼儿生活中教师应怎样倾听幼儿的谈话?
2。在与幼儿的交谈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3。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4。教师可以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