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语文素养? > 第二课 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第1页)

第二课 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第1页)

第二课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学的熏陶,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精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读物。它不仅是幼儿间接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学习社会交往规则、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发展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方面都可以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0~3岁的婴儿)的文学形态,是为了促进3~6岁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3~6岁幼儿的审美需求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幼儿诗歌、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图画书等。

(一)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的文学,是成人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求和幼儿的发展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必须照顾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规律、欣赏文学作品的特点取得一致。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要能引起幼儿的熟悉和愉快的感受,能够以幼儿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以幼儿的情绪去表现生活。

雪花

望安

雪花,雪花,

你有几个小花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

让我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

咦,刚数完,

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

圆圆的小水点。

二、幼儿文学的美学特点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

由于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识。如樊发稼在《小雨点》中所写:

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

一点也不疼吗?

在幼儿看来,宇宙万物都是有灵性有感情的,“小雨点”也不例外。“小雨点”不怕疼的勇敢精神,令孩子们钦羡不已。泛灵观念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因此,在童话中,鸟能言、兽能语、石头能说话,在幼儿看来是自然和真实的。

2。人造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世界上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万物都是为自己的需要而存在。这是因为幼儿经常处在幻想状态,其思维不受客观条件和社会习俗规范的束缚。如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小朋友们可以坐着“小板凳”火车,“轰隆隆隆,呜!呜!”地穿大山,过大河,跑遍全中国;又如幼儿图画故事《长长的故事》中,理发师叔叔可以骑着“装饰灯”飞上天,去救长长小朋友。幼儿的人造观念在游戏活动中表现更为明显。皮亚杰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说:“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可见,游戏往往将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

3。任意逻辑

幼儿心目中,虾在云天游,鸟在水中飞,小猪生双翅,大树结金鱼……一切变形、增减、移位都顺理成章。他们常常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愿望任意结合在一起,而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真有联系。所以儿歌中的“颠倒歌”,诸如“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之类深受幼儿欢迎。

4。前因果观念

在幼儿心目中,月亮跟我走,是因为月亮想和我交朋友;兔子眼睛红是因为太爱哭……这种“想当然”的前因果观念,不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只是幼儿出于好奇,用他们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而已。这在许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为谐趣横生、异想天开。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在幼儿文学中的反映便是作品中充满浓郁的幼儿情趣。

(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